陈素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回顾与“十四五”时期展望
2020年08月13日  |  来源:《China Economist》2020年04期  |  阅读量:18504

从国际来看,如图7所示,接近六成的经济学人认为“卡脖子”技术封锁力度加大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最为严峻的外部挑战。还有55.81%、50.00%的经济学人分别选择了“国际反华情绪高涨阻碍对外开放”“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归根结底,这些挑战都是“逆全球化”思潮抬头造成的。其一,“科技冷战”使得中国引进使用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这与前文经济学人对国内高精尖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担忧相吻合,足以说明中国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需要举国体制突破。据统计,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一旦发达国家“断供”,将对我国产业链安全带来巨大风险。2因此,中国不得不“破釜沉舟”,加快研究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可替代性措施。其二,伴随中国崛起,西方发达国家反华情绪高涨,正在阻碍中国参与全球分工,中国应有所警惕。其三,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离岸外包造成的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和制造业对支持创新、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一系列“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而此次新冠疫情的全球性蔓延造成部分行业生产中断,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无法正常运转,这将会加剧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重构,促使发达国家强化、完善其国内的制造业供应链。

2 资料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71086。

图7:经济学人对“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外部挑战的判断 

·       注:每位参与者选择不超过三项。

(三)中国经济韧性主要来自经济超大规模性优势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既然“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那么在经济学人的眼中,为应对这些挑战,经济发展的韧性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呢?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关于该问题设置了7个选项,且规定每个参与者选择不超过三项。如图8所示,调查发现接近70%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主要来自超大规模人口、国土空间、经济体量和统一市场所形成的经济超大规模性优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超大、范围经济效应超大、空间集聚效应超大、创新学习效应超大、发展外溢效应超大五大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20)。因此,尽管“逆全球化”抬头使得进出口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但在“十四五”时期,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中国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将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图8:经济学人对“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韧性的判断 

·       注:每位参与者选择不超过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