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这是复旦描绘的画卷!
2023年11月26日  |  来源:复旦大学  |  阅读量:5364

在马来西亚造纸企业Vinda Malaysia Sdn. Bhd.的工厂,一套具有高兼容性和强数据融合能力的数字化清洁生产平台正在高效运转。

今年9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玉涛带领团队赴当地完成了海外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现场验收。这一工程打破了企业生产线此前存在的数据壁垒,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加强物料能量利用,以科技赋能“绿色丝路”发展。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从倡议到实践,“一带一路”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聚焦“‘一带一路’的十年经验与新挑战”,第七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今天在复旦开幕。十年来,复旦大学立足教育科研人才优势,打造特色品牌项目,推进科研互通、人文交流、医疗合作,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科研互联互通 不断扩大“朋友圈”

面向海外企业的清洁生产需求,王玉涛带领团队研发了数字化智能化清洁生产平台,通过起草并集成应用五项海外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为企业实现面向清洁生产的生产数据融通、数据深度利用、智能功能集成、生产追溯与生态足迹分析提供了有效工具。

截至目前,数字化清洁生产平台已累计超过500万条数据,团队所编制的标准也为海外企业碳中和实践和清洁生产平台运维管理提供了指导。“上述标准达到了清洁生产技术标准的国际先进水平,对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造纸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推广前景。”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Dominic Foo说。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积淀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从陆地到海洋,复旦始终在丝路考古领域积极探索。2019年,复旦大学一带一路考古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我们主要研究汉代以前的东西文化交流状况,旨在促进文化融合与民心相通,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复旦大学一带一路考古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王辉说。

2019年5月,“南海一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上丝路的考古研究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南海I号”水下考古原领队、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魏峻说。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聚焦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物品相关研究,并对海上丝路的发展与趋势做了全面梳理,用考古成果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以机制为纽带,以合作为桥梁,复旦立足科研互联互通,积极扩大“朋友圈”,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自2017年以来,由复旦大学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论坛通过全面深入展示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繁荣。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推出“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系列研究报告,建院六年来,累计提交决策咨询专报近百份,发布100多期专题研究报告,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项目近30项,推出《世界铁路的地缘政治考察》《RCEP建设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多部著作。

无论是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还是牵头建立复旦-拉美大学联盟、“一带一路”人类表型组联合研究中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盟(USPIR)、中国—阿拉伯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网络(CANSPPA)等学术交流平台,复旦始终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参与搭建国际性的合作协同网络,汇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家学者,共享智慧、共谋发展。

品牌项目涌现 推动青年友好互鉴

今年7月,由复旦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七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outh Innovation Competition on Lancang-Mekong Region’s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YICMG)在中国青海举行。作为澜湄合作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YICMG在中国上海、青海、广西,老挝,柬埔寨等地办赛,鼓励六国青年关注澜湄流域治理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实现“从书斋到田野”的调研、实践和探究。

“我永远不会忘记重叠的山脉,看似无穷无尽的河流,广阔而宁静的高原,还有溪边吃草的牦牛。我们还通过独特的服饰、歌声、敬酒仪式、美味的当地美食了解了当地文化……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场精彩的YICMG。”2016年起,来自越南的专家评委阮川(Trang Nguyen)就开始参与赛事,也曾随队前往玉树澜湄源头。第五届YICMG决赛期间,恰逢河南暴雨,阮川主动向河南受灾地区捐款,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澜湄精神。

为进一步推动澜湄合作,复旦牵头成立的澜湄青年交流合作中心积极拓展线上合作路径,举办首届澜湄高校教师线上教学技能培训,为六国31名高校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澜湄青年创新创业线上训练营、“澜湄青年在线”线上交流平台也成为六国青年全方位交流和人文交往的载体平台。

“青年交流是开展‘一带一路’长期合作的重要支柱。”今年6月,来自菲律宾的阿莱西亚·克里格马· 布尔戈斯·瓦伦西亚诺(Aletheia Kerygma Burgos Valenciano)与来自来自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蒙古、泰国、土耳其、新加坡、越南、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员共同参加了由上海市教委支持,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指导,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的第六届“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外交精英人才高级研修班。正如她所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之间的友好互鉴,让彼此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如何立足共建国家发展实际,推动实现人们的美好愿景,让谋篇布局的“大写意”逐步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今年10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代表性合作成果之一,印尼首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正式通车,最高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同时也是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的“第一单”。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复旦留学生校友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6级博士生林优娜(Jona Widhagdo Putri)也参与到了这一项目的推进工作。去年11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厘岛同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举行会谈并共同视频观摩雅万高铁试验运行期间,她担任佐科总统的中文翻译,作为印尼国家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长特别顾问的她,也参与了与项目专家组的沟通工作。在她看来,中印尼两国的合作交流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于语言、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文化交流,而推动两国民间交流亦是同等重要。

过去十年间,复旦招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历生超过1700人,开设国际商务、全球化经营与管理、汉语国际教育、金融、传播学、世界经济、临床医学等课程项目,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

架起民心相通“健康桥”,助力打造“健康丝路”

在中巴经济走廊最南端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由中国红十字会援建的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正坐落于此。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首个医疗中心,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是保障瓜达尔港建设中方人员及当地居民健康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医疗中心的样板工程。自2017年起,由附属华山医院组建的中国红十字援外医疗队共派出四批共17名医务人员投身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的建设任务。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建一个医院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医疗体系制度、以及处理好与各方的协调工作,做到‘模式可复制、经验可推广’。”参与此次医疗援建筹备工作的成员唐弘说。2020年10月,附属华山医院援外医疗队结束医疗援助任务,顺利将该医疗站点移交巴方。上千个日夜的全心驻守,架起中巴两国民心相通的“健康桥”。

“我们不仅是医生,也是‘医疗外交官’。除了要做好医疗工作,也要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10月27日,受国家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指派,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医师姜允琦作为队长带领第19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从上海出发,奔赴摩洛哥塞达特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支援活动。

为融入当地生活,更好服务患者,姜允琦与来自附属华山医院、妇产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肿瘤医院、儿科医院,以及同济医院和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等的团队成员从今年四月起就开始学习法语,了解当地文化传统。截止目前,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已累计派出支援摩洛哥医疗队员260人,一批批复旦人前赴后继,用无私忘我的专业的精神,践行着大爱无疆的诺言。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六届亚洲医学周开幕式上,附属中山医院发布了“复旦中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识”,通过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附属中山医院将与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共走临床服务之路、科技创新之路、人才培养之路、学术交流之路、管理精进之路。而早在2019年,附属中山医院就牵头发起“一带一路”肿瘤防治联盟,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近30家医疗机构的代表共同签署联盟协议,助力“健康丝路”高质量发展。

十年奋发,“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未来,复旦将扬帆再起航,谱写发展新篇章。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