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中老情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体现上海担当
2021年12月05日  |  来源:文汇报  |  阅读量:3847

微信图片_20211204214749.jpg

“中国有句谚语叫‘每逢喜事精神爽’。中老铁路开通了,老挝人民盼望的幸福生活,随着这辆火车奔驰而来了!感谢可爱的中国亲人们!邀请大家乘坐‘澜沧号’列车来看看我可爱的家乡,热情的人民!”第二批老挝留学生代表李东以一句中国谚语发出诚挚邀请。

“他们有志气、有理想、有梦想,立志当‘老挝詹天佑’,做好‘两个工程师’;他们上进、吃苦耐劳,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铁道工程系主任李培刚这样感怀。

“如果说‘一带一路’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宏阔壮美的‘大写意’,今后我们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将‘工笔画’继续高质量地画下去。为老挝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在国家倡议中更好地体现上海担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这样笃信。

昨天(4日)下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图书馆会议室内,由市外办、市友协、上应大联合举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工作重要指示暨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举行。

冬日暖阳,透过玻璃,将整个屋子烘得暖洋洋。大家内心的热望更随之蒸腾。

是的,一条跨国铁路、黄金线路,不仅把两国青年学子的心紧紧拴在了一起,更连接起两国命运共同体,凝聚起两国人民历久弥坚的深厚友谊。

有的人在回忆,有的人在感悟,有的人在畅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激励,更是鞭策,要再接再厉,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造福两国民众,以实际行动来传承中老两国深厚情谊。

retouch_20201122082621.jpg

通车当晚,一场临时“班会”线上展开

“看到习近平主席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提到了联名信,非常激动,我们会努力向中国师傅们好好学习,好好运营维护这条铁路,维护好中老情谊。”中老铁路通车当晚,一场临时召集的“班会”在线上展开。

远在琅勃拉邦的“班长”佟朗组织首批9名老挝留学生,即联名写信的学生们,云端呼叫曾经的“班主任”李培刚,一同分享着他们的感受、回忆着曾在上海的点点滴滴。

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佟朗记得,无数个日夜,教室宿舍“两点一线”,但他告诉自己不能逃课,更不怕累,因为此行机会难得,肩头责任重大,要学好技术回去建铁路,改变老挝“陆锁国”的状态。这关系着千千万万老挝人民的幸福和未来。“一定要学好,一定要学成”。期末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留学生们的成绩比起中国学生不相上下。

高航,中国学生代表,也相伴着老挝留学们一同学习,一同成长。他记得,每次上完课,总会收到来自老挝同学的“十万个为什么”。他则拿出参考书,圈出理论公式,一步步引导他们理清思路,掌握知识。佟朗撰写毕业论文时,也曾为查阅资料而犯愁。高航便帮助其查找许多文献与资料,用作参考,后来还成立起“一帮二”学习小组,逐字逐句帮助留学生们完善其论文表述。

李培刚老师在现场这样评价老挝留学生们:他们有志气、有理想、有梦想,有极强的上进心,无论是在上海学习还是在中老铁路实习,都十分刻苦,坚持写日记,这一年实习期间,起早贪黑实习工作的同时,还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同时,他们懂得珍惜,知道感恩,奖学金省吃俭用,补贴家用,支持弟妹学习,他们也时常挂念师友,发送节日视频、贺卡祝福等,“十分感动,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真好!”

retouch_20201119133428.jpg

让他们学得更“专”一点“精”一点

截至目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所承接的中老铁路工程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前后共培养了3批次31名老挝学生接受本科教育。

但,这绝对不单单是培养几个学生。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师生们心里想着的是国家外交大局、上海的主动作为,特别是把学校铁道工程专业跟国家的需求、跟“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充分结合起来。

三年来,学校不断摸索,创设更适合老挝留学生的课程,让他们能更快更好更扎实掌握技术,投身自己国家建设。李培刚介绍,招收第一批留学生时,大多数课程为专业理论。随着中老铁路工程推进,课程增添了许多实践内容。招收第二批留学生后,他新开设了一门“大道之行筑梦铁路”的课程,从上海铁路发展进程开始讲起,又带着留学生们前往地铁博物馆、工匠馆、铁路局等展开实地调研,让他们感受从有轨电车到无轨电车的发展脉络,结合实践出真知。

走遍上海,更要走遍中国。实习地图不断扩大,老挝留学生们跟着老师行千里路,在校外课堂获取“第一手资料”。从琅勃拉邦湄公河特大桥、京沪高铁、京张铁路,到沪苏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等等。在五峰山长江大桥前,眺望滚滚长江水,留学生们感慨:“这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就像是我们的湄公河,待我学成归国,也要造这样的宏大工程”。

如今,前两批留学生中,有5人选择留在上海,继续铁道工程学习,如今他们已成为在读研究生。“我们想学得更‘专’一点、‘精’一点,这样才能成为最优秀的铁路建设者,为国家做贡献。”

目下,中老铁路开通,但后续运维和安全保障仍是关键。郭庆松表示,未来仍需要培养大量的本土化高级铁路技术人才,目前所做的工作还只是第一步。

活动现场进行了“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据介绍,近年来,学校协同中铁科研院、中铁二局、中铁二院等中国铁路走出去企业,依托中老铁路、湄公河特大桥、友谊隧道等重大项目,开展铁路、公路虚拟维护轨道监控视频和快速定位系统研究等高水平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应用于中老铁路建设中,得到了行业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此次新成立的联合实验室,填补了学校轨道交通相关学科高水平科研创新的空白。未来将以联合实验室为抓手,进一步协同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充分依托更多铁路工程建设等,辐射东盟相关国家和区域,努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高水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新平台。

微信图片_20210504095713.jpg

从“硬连通”“软连通”到“心相通

由中老学生们联手组建的“中老铁路通”公众号,如今关注的人数与日俱增,借由这个突破物理空间的平台,大家希望能向两国人民传递知识,增进交融,也让更多感兴趣并且愿意做实事的两国青年学生加入进来,成为两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

一场跨国的人才培养,不仅为中老铁路输送了本土技术管理人才和工程师,更培养起中老两国的“民间友好使者”。那封联名信里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拳拳感恩之情,也充分见证着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学子,不仅传播技术,更播撒下中老友谊之花的种子。

对于中老铁路通车运行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用“硬连通”“软连通”“心连通”三个“联通”进行具体阐释——推动优质产业进入老挝,打造“一应俱全”的产业链;吸引人们感受自然风光,助力旅游业长久发展;助推中老文化互通,加深彼此理解中推动合作,从而实现共同繁荣。

黄仁伟说,中老铁路的开通为“一带一路”走向工笔画创造了条件。事实上,无论是为老挝培养铁路工程技术人才,还是“上海号”中欧班列开通运行,上海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头堡作用。比如,上海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融资机会,而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可以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供应链、物流链的畅通,科创中心建设更是有助于高科技合作,从而有力带动“一带一路”的能级。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表示,在新形势下构建“一带一路”具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特别是培养人才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学校将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积极参与并不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水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