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伟:巴西劳工党的理论体系及执政实践
2022年07月31日  |  来源:国际研究学部  |  阅读量:4250

一、劳工党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与基本内涵

1980年2月10日,劳工党宣告成立,在《建党宣言》中指出,劳工党是“广泛且开放”的政党,明确提出反对阶级主义、消灭剥削与压迫、争取民主、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争取国家独立、支持世界被压迫阶级的斗争等具体目标。

“广泛且开放”的建党思路吸引了一大批要求推翻军事独裁政权的左翼人士和组织,其中以工人为主要群众基础,还包括前巴西共产党成员、托洛茨基派、民主社会主义者、解放神学流派、知识分子以及其他底层群众,成员身份复杂,意识形态差异较大。因此,劳工党成立初期的主要主张是争取民主和反对军事独裁,并不强调社会主义。

“苏东剧变”后,劳工党内部针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广泛辩论。1990年,劳工党正式提出“劳工社会主义”概念,之后逐步形成了相对清晰的理论框架。根据对1990—2020年劳工党重要文件的梳理,劳工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广泛且深刻的民主。劳工社会主义强调,民主既是争取民意、捍卫人民尊严的工具,也是政治行动的目标、宗旨和永恒的价值观,主张实现政治社会化,追求根本性的民主,即政治自由与经济、社会权利之间的统一,强调捍卫群众的生命、土地、住房、就业、医疗、食品等方面权利。在制度层面,劳工社会主义主张实现代议制民主和参与式民主的有机结合,促进群众参与国家的政治进程和经济管理。劳工社会主义是一项中长期的历史事业,其先决条件是建立人民政权和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以及实行促进国家生活实现深刻转型的一系列改革。

第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发展思路。劳工社会主义主张实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协调一致的发展模式,允许国家所有、私人所有、集体所有等多种所有制并存,但强调国家在经济规划中的调控作用,深化土地改革。此外,劳工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应以民主规划、环境导向为核心,以服务人民为目标;经济不应该是财富的集中,而应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因此要把经济规划权从那些以积累资本为目标的人手中收回来,使其脱离资本主义市场的无政府状态,脱离少数既得利益的、消费主义的和牺牲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国家官僚和大企业家之手。

第三,支持国际主义。劳工社会主义呼吁社会主义政党要深化合作,强调民族国家的主权必须得到尊重,支持各国人民的自决,重视国际主义行动,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消除导致战争和其他政治社会冲突的所有根源。劳工社会主义还强调,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必须加以改革或调整,推动构建以平等、合作、发展、和平为基础的世界政治上层建筑。此外,劳工社会主义主张将国家建设与国际环境相联系,建立一个能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不受大国强权控制的多边和多极世界,促进拉美各国尤其是南美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一体化,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对金融、贸易等的控制。

二、劳工社会主义理念的实践应用

从劳工党的执政实践来看,该党既能展现劳工社会主义的内涵,也能够适应巴西国情的变化适时调整。

第一,在不打破新自由主义经济秩序的前提下推行新发展主义。20世纪90年代,劳工社会主义对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但在2002年选举中,卢拉明显弱化了激进的经济主张。针对国内外投资者对其经济政策的疑虑,卢拉在此次选举投票前发表了《告巴西人民书》,承诺将遵守负责任的财政政策,接受国际债务合同,等等。自2003年卢拉执政到2016年罗塞夫被弹劾,劳工党政府基本延续了卡多佐时期的私有化、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将初级财政盈余、浮动汇率制和通货膨胀目标值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三大支柱。

在此基础上,劳工党也强化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一是强化国家发展的自主权。2005年12月,卢拉政府提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偿还贷款,解除与该组织的贷款协议,展现了劳工社会主义强调的经济发展自主权。二是加大公共投资力度。2007年,卢拉政府推出的“加速增长计划”,其核心宗旨是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经济加速增长,这一政策在罗塞夫执政期间也得到延续。三是制订“再工业化”政策规划。2011年,罗塞夫政府推出“强大巴西”计划,通过减税、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投资等手段提高工业竞争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第二,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落实劳工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人民群众的政党”是劳工党的基本定位,民主则是劳工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总体来看,劳工党的社会政策主要着眼于两点。一是以提高最低工资、现金转移支付等为主要减贫政策手段。在卢拉执政8年间,巴西的最低工资标准从200雷亚尔提高到510雷亚尔,扣除通货膨胀实际涨幅为53.6%,到罗塞夫被弹劾时,最低工资标准已达880雷亚尔。另外,最低工资的购买力也从2003年的1.38个“基本食品篮子”提高到2014年的2.21个“基本食品篮子”。同时,劳工党政府执行了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金转移支付政策——家庭救助金计划,即针对不同级别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有差异的现金补贴,附加条件是受救助家庭必须保证学龄儿童入学且按规定接种疫苗。总体来看,减贫效果明显。

二是让中下阶层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劳工党不仅新建了18所联邦大学,而且通过2004年设立的“全民大学计划”,要求私立大学向贫困学生提供全额或半额奖学金。在农村居民用电方面,2003年劳工党政府推出“全民照明计划”,惠及村民数量接近1600万,其中90%的家庭都处在贫困线以下。劳工党政府还通过向家庭农业、中小微企业、普通消费者提供优惠信贷的做法,既带动了劳动力就业,也有效培育了国内消费市场。劳工党的公共政策具有新发展主义特征,即国家通过大规模的公共投入,培育并激发国内消费能力,最终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第三,推进拉美左翼“联盟”建设,强化“南南合作”。在地区层面,劳工党重视拉美左翼力量的联合自强。执政期间,劳工党政府较好地利用拉美“粉红浪潮”,引领拉美一体化进程。在全球层面,劳工党政府一直将“南南合作”置于外交的核心位置。执政期间,劳工党政府强化了与新兴大国的合作,同时积极推动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对话与合作,既拓展了巴西的“外交边疆”,也有效推进了巴西海外利益布局。同时,在“南南合作”过程中,劳工党政府敢于对发达国家霸权行径说“不”,反对美国的单边军事行动,并在巴以冲突、伊朗核危机中积极斡旋,这些实践也与劳工社会主义所强调的国际主义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三、劳工社会主义成效评估与展望

从理论层面分析,劳工社会主义具备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比如阶级斗争理论、消灭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目标、基于群众的政治路线、人民民主理念、反帝反霸的国际主义等。但是,针对社会主义理论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在劳工党的重要文件中甚少涉及。虽然劳工党表明“社会主义应当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为基础”,但主张以民主的方式决定所有制形式。另外,劳工社会主义过于强调群众基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缺乏根据民主集中原则形成的更具凝聚力的理论共识。由于党内意识形态异质化程度较高,劳工社会主义是维系党内凝聚力的“纽带”,这就决定了劳工社会主义既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有别于民主社会主义,而是基于巴西国情和劳工党党情,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组织较松散、政策理念集中性不足的理论架构。

从执政实践来看,“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联盟策略是劳工党在巴西多党制环境中为实现获取政权以及连续执政目标的务实选择。这一策略虽偏离劳工党初期所持的阶级斗争立场,但却符合劳工社会主义所强调的“适应巴西国情”“获取政权是优先目标”等政策思路。在经济政策层面,劳工党也表现出对新自由主义的妥协,并未与资本主义秩序做切割,这些与劳工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存在明显反差。劳工党也对此进行过反思,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拉美的新自由主义势力很强大”以及“确保巴西经济稳定有序”的现实需求。尽管如此,劳工社会主义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还是得到了一定体现,主要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和规划得到明显强化。此外,劳工社会主义在社会治理和外交层面体现得更为充分,从某种意义上重塑了巴西的社会结构和国际形象,这也是劳工党最主要的政绩。

2016年,因罗塞夫被弹劾,劳工党执政黯然收场。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从劳工党自身建设及执政过程来看,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腐败问题、意识形态多样化、向资产阶级和新自由主义的妥协削弱了劳工党的政治号召力。二是社会政策转型不及时大大削弱了劳工党的群众基础。最近5年,巴西政治局势仍处在动荡区间。为实现重新执政的目标,劳工党在总结执政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主要着眼于三个层面的政策安排。

第一,加强党内建设,促进与民众的政治对话。在2017年举行的劳工党“六大”上,该党设立了道德委员会和纪律事务委员会,强化了党内组织和纪律建设。此外,劳工党还利用各种渠道(包括社交媒体)强化了与民众的对话,努力争取群众对劳工党的信任与认同。

第二,构建广泛的左翼联合阵线。巴西左翼政党众多,劳工党在政治影响力方面优势明显。着眼于2022年总统大选,劳工党在努力争取更多左翼政党、社会组织支持的同时,强调劳工党在“罗塞夫弹劾案”中属于“被迫害者”身份,以此凝聚左翼力量在反对新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等议题上的共识。

第三,在博索纳罗执政期间,劳工党努力将自身塑造为最大反对党。自博索纳罗执政以来,劳工党对执政当局的内政外交一直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在一些核心议题上旗帜鲜明地表达本党立场并提出替代方案。从目前来看,劳工党在巴西政党博弈中处于相对主动且有利的局面,卢拉在各项民调中均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面对2022年总统大选,劳工党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争取票选优势,而且要针对巴西国情的新变化制订全新且有效的治理方案。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本文摘自《当代世界》2022年第1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