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新泉:“一带一路”建设、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的应对
2022年06月25日  |  来源:当代世界  |  阅读量:6175

贾丽瑶 版画(中国铁建图片)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使世界各国面临卫生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双重考验,也进一步加速了全球和区域价值链的重构。作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疫情防控以来,中国不仅有效遏制国内疫情扩散、恢复经济秩序,而且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逆势前行,为世界抗击疫情和稳定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须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打击了各国经济,并通过全球化的外溢效应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价值链发展放缓。与此同时,疫情更加凸显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倒逼区域价值链的重构与深化,并加快了数字经济的转型和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价值链发展放缓。疫情的持续蔓延对全球经济增长及价值链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短期来看,疫情重创了服务业,导致部分供应链断裂,使得全球价值链出现萎缩。长期来看,疫情造成的失业和经济波动加剧了逆全球化浪潮。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经济安全等多种因素考虑可能加速推动产业回归,将原先分散在其他国家的制造环节移回国内。另外,相比以往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效率,未来跨国公司在布局全球产业链时将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安全因素,如选择从更多的地区采购中间产品以避免对某一国家的过度依赖,这也会影响到全球价值链的稳定发展。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区域价值链重构。全球价值链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三大区域,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局面。疫情的突然暴发使各国意识到由外部冲击导致的全球产业链局部断裂会迅速蔓延到整个生产过程,因此缩短价值链并将其由全球化转向区域化成为自然选择。

一方面,疫情下一些经济体“脱钩”步伐加速,区域价值链重要性提升。各国意识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联系会放大突发性、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因此不得不考虑重构新的产业链,参与推动区域分工。以亚洲为例,疫情暴发后,中、日、韩三国不仅在抗疫合作中表现出风雨同舟、团结互助的合作姿态,而且加速了区域经贸合作与整合的步伐。2020年11月,包括三国在内的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区域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疫情也使小国充分意识到区域合作的必要性。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和安全环境,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无法仅凭自身力量抵御供应端和需求端的双向冲击。因此,这些国家会偏向选择加入区域组织,希望借此维护自身利益和降低风险,这也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区域价值链的发展。此外,疫情还使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潜力进一步释放。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加紧对华经贸“脱钩”,中国企业转向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更多贸易和投资活动,形成了更紧密的区域合作,为区域发展及区域价值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2年4月24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数据整合。(新华社图片)

第三,全球价值链将呈现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发展趋势。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数字经济在全球价值链调整中的作用凸显。疫情防控阶段,数字经济在减少疫情传播、促进复工复产、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受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和生产受阻,但许多企业通过将业务转移至线上,并加快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后疫情时代,由数字经济催化成长起来的新科技、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可能会成为全球化的新增长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扩展。

“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全球经济复苏与区域价值链重构

“一带一路”建设逐渐成为中国同共建国家携手分享世界发展红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疫情背景下,既助力全球经济复苏,又在全球及区域价值链重构中发挥独特作用。

一、“一带一路”合作助力抗疫与经济复苏取得积极进展

面对疫情的肆虐和逆全球化趋势的蔓延,中国持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帮助其他国家抵御疫情和稳定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主楼顺利封顶,同31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截至2021年底已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建立了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方兴未艾。

疫情趋缓后,中国稳妥推进复工复产,保持了稳健的增长步调。同时,统筹做好“一带一路”复工复产,确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扎实推进,保障国际大通道运输正常运营,为全球抗疫提供了物资保障。在填补全球市场供应缺口的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有力拉动全球经济,为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1至11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0.43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9.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中欧班列铺排70多条运行线路,通达20多个国家170多个城市,运输货品超过5万种,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3月30日,海口复兴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园,来自加纳的金斯福(中)和伙伴们讨论方案。(IC Photo图片)

此外,中国在疫情背景下仍然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贸往来。中国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贸易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对外开放。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中国采取加强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积极参与G20“缓债计划”和推进“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等措施,促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合作。中国还签署了RCEP,并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二、“一带一路”合作推动区域价值链重构

疫情冲击下,“一带一路”合作的逆势前行为推动区域价值链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合作需求进一步提升。受疫情影响,全球价值链部分断链。为恢复经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要借助这一合作平台互通有无,以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因此,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加之拥有市场规模大、产业门类齐全等优势,在区域价值链重构方面无疑占据先机。其次,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面对疫情挑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围绕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着力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打通海陆空运输通道,相互提供抗疫援助,并开展疫苗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共建国家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这一趋势有利于各国优化资源配置,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找准产业链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再次,合作形式进一步丰富。疫情背景下,线上经济蓬勃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促进,有助于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的深入发展,丰富价值链种类,提升附加值。最后,合作机制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辐射“一带一路”的自贸区网络,是中国与伙伴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构建的机制性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挖掘市场潜力、拓展贸易空间、促进投资增长的重要合作平台。目前我国已与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7个自贸协定,这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向着更加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为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引进外国投资,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全球价值链之中。凭借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价值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从生产、供应还是消费、需求角度看,中国都是全球价值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的中流砥柱。正因如此,尽管遭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因素的干扰,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良好势头。也正是依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中国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本、技术和产能的关键提供者。

一、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中国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将生产布局扩展至全世界,通过国际分工将世界各国史无前例地联系起来,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价值链。中国凭借要素禀赋、经济规模、庞大市场、愈加完整的产业链及配套体系等优势,逐渐成为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中心”。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稳步提升。一方面,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广度的不断扩展,中国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随着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推动产业升级和加快技术创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尤其随着近年来诸如电子产品、光伏产业等迅猛发展,中国在向世界提供高科技产品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但是,面对疫情传播、贸易摩擦和地缘冲突等多重挑战,全球价值链的发展遭遇瓶颈,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也受到消极影响。美国出于维护全球霸权的目的,试图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一方面不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通过贸易保护和政府补贴鼓励美国企业回流;另一方面打造所谓“民主国家经济同盟”,试图构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供应链小圈子,尤其是借助俄乌冲突所形成的西方世界的联手氛围,推动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全球治理体系重构。欧盟、日本等其他西方国家出于各种考量,也在积极配合美国的战略调整。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力度,试图维护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但中国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引领,有效缓解了西方重塑全球价值链所带来的压力。首先,中国政府一再强调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性。在灵活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强有力信贷支持的保障下,中国在供给端的价值将重新上升,供应链和价值链地位将保持稳定。其次,中国将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逐渐降低对国际市场循环的依赖度。即中国所反复强调的,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通过国内市场稳定国际经济和发展对外贸易,并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吸引更多境外企业前来投资,参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最后,中国将继续扩大贸易和投资,以务实举措应对逆全球化浪潮冲击。这意味着“去中国化”的难度远比想象中的要高,中国会继续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地位。

二、中国应对全球价值链冲击与重构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势,推动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优化,中国需精心谋划、提前布局。短期内应着眼尽快恢复经济秩序。首先,把握团结抗疫的契机,打造友好的国际关系,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做法及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海外合作伙伴受疫情影响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应对危机,防止对全球化的悲观情绪和“脱钩”趋势。其次,最大限度地保持外商投资和外贸稳定。稳外资和稳外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持出口,更是为了留住产业链。一是要加强相关金融支持力度,提升融资便利化水平。二是要融合线上线下项目,发展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三是要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倾斜扶持重点外向产业和企业。此外,要顺势加强旨在降低贸易壁垒、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谈判工作。在全球经济遭受疫情重创的情形下,要积极探索中美贸易谈判达成一定共识的可能性,并加强自贸协定的宣传、推广与实施,争取使各利益相关方早日获益。

中国科技助力泰国打造水上光伏电站。(新华社图片)

从长远看,中国应积极谋划,提出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中国方案。一是巩固和发展全产业链以应对“去中国化”倾向。一方面,基于稳就业的考虑,要稳住价值链低端部分。国内的欠发达地区可以承接一些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部分,避免产业“空心化”。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中高端价值链。积极统筹协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速推进中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以高质量制造业发展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以区域价值链升级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要着力设计和推动区域价值链升级,为全球价值链重构提供动力。应重点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经济大循环中畅通中日韩小循环,增强维护全球价值链稳定发展的力量;深入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挖掘各领域合作潜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加速形成中国在“一带一路”价值链中新的优势地位。

三是以多边合作机制升级引领全球价值链发展。在增强中国产业链价值链自主可控的基础上,强化全球价值链的相互依存性,以合作共赢之力抵御一些国家的“去中国化”倾向;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推动世贸组织改革,为完善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制度环境贡献中国力量。 

结语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复杂演变,中国将始终坚定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多边合作,为构建更加合理的全球及区域价值链贡献力量。短期来看,中国应着力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在合理评估现有“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风险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后续的“一带一路”投资,以实现内部经济发展与外部合作发展间的平衡。

2021年9月10日,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开幕。(IC Photo图片)

中期来看,要坚持携手共建数字“一带一路”和绿色“一带一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促进共建国家创新资源共享,深化“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同时,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长期来看,要尝试建立“一带一路”长效合作机制。大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都是世贸组织成员,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自由贸易协定为支撑的“一带一路”长期合作机制,以防范法律风险、解决利益争端。同时,全球与区域价值链重构对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提出了新要求,积极推动贸易规则更新将有助于满足价值链重构的内在要求和协调多边贸易规则冲突,使“一带一路”建设为重构贸易公平、地位对等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2022年第6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