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毅、许致军、徐刚:波兰华商的发展历程与转型之困——基于华沙中国城的田野调查
2022年04月30日  |  来源:国际研究学部   |  阅读量:4214

论文以波兰华沙的中国城为案例,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田野方法,考察了其历史沿革和现状、转型困境以及未来前景。华沙中国城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中心和波兰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华侨华人社区,也是华商在波兰乃至中东欧地区创业的历史缩影。近年来,随着同行竞争的加剧、税务矛盾、经营模式的掣肘等问题出现,波兰华商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日益严峻。从宏观视角而言,波兰华商的发展历程和转型困境也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在海外发展与转型升级的缩影。从传统意义的输出"廉价货"到"质优价廉",再到如何走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牌化"发展道路,是当前从事贸易批发的波兰华商,乃至整个中东欧地区华商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述评

自2004 年加入欧盟和《申根协定》之后,得益于便利的地理位置和较低成本的营商环境,波兰逐渐受到海外华商的青睐。其中,被誉为“欧洲义乌”的华沙中国城逐步发展成为波兰乃至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同样,华沙中国城也是波兰中国移民最集中的聚居社区。目前,中国移民是波兰第七大少数族群,排在乌克兰人、德国人、白俄罗斯人、俄罗斯人、越南人和意大利人之后。据统计,截至2020 年3 月,在波中国人数量达到12160 人。而1989 年底,波兰仅有617 位中国人。此后,从1989 到2009 年的20 年间,在波中国人数量增长了将近5 倍。2012 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提出之后,在波中国移民数量迎来了第二个增长高峰。仅从2014 年1 月到2016 年7 月,在波中国移民数量就增长约25%,仅次于乌克兰人61% 的增长率。那么,快速增长的波兰中国移民群体主要来自哪里?他们从事什么活动或行业?这一群体的现实境遇如何,以及有何利益诉求?探讨这些话题,对于准确把握波兰乃至中东欧地区的中国移民真实状况以及政府有效保护在波华商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该议题的介绍和研究并不多。2011 年,李明欢教授对2008 年波兰中国移民数据进行了整理。2014 年,李明欢教授又将波兰的数据更新到了2011 年。从这两份研究报告的内容来看,作者关注的主要是西欧国家,对波兰着墨甚少。张慧等利用实地观察和个案深入访谈方法,对在波中国移民群体的演变趋势、移民目标及其移民动因进行了讨论。事实上,在波中国移民近一半都聚集在华沙中国城,他们的来波动机、目标和生活状况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该文在具体的访谈案例引证上,仅仅提及一位来自华沙中国城的移民个案,很难有效反映这一群体的真实状况。冯萍的研究也存在案例样本较少的问题,她对在波中国移民的几个移民阶段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但仅仅选取了4 个案例。此外,有学者曾指出,当前欧洲华侨华人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欧洲国家多、语言杂、资料散,尤其是关于英、法、德之外欧洲小语种国家的资料非常缺乏。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内学界对波兰乃至中东欧华侨华人研究较为不足的原因。

同样,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也不多。波兰雅盖隆大学学者乔安娜·沃登加(Joanna Wardęga)着重梳理和分析了波兰中国移民的发展历程、各省分布情况、移民类型和动机以及未来去向,并指出2012 年前后从事国际批发贸易的中国人占在波工作中国移民的70%。此外,波兰华沙大学移民研究中心克日什托夫·卡尔达斯维奇(Krzysztof Kardaszewicz)研究员通过一个简短的华商个案,描述了金融危机之后华沙中国城开始面临的转型之困,但未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基于此,本文将以波兰乃至中东欧地区最大的中国移民社区——华沙中国城为例,充分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在波华商的发展历程、现实境况和转型之困,以期为有关部门决策和相关智库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目前,有关华沙中国城的公开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有限,调研涉及的对象也较为庞杂。由于田野调查法可以搜集原始数据,经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讨论,课题组决定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华沙中国城开展追踪性调研。

(一)研究假设

课题组最早到访华沙中国城的时间是2019 年8 月底,初次调研以了解背景资料、实地感受与观察,并与多名商户代表和华商组织进行群体性访谈为主,尤其是与“波兰华人青年联合会”(以下简称“青联会”)进行了初步接触,对华沙中国城有了初步认识,为接下来为期5 个月的调研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此后,课题组又在“青联会”的邀请下实地参与了辽宁省企业代表团和福建省商会与华沙中国城项目合作的内部座谈会,加深了对华沙中国城产业模式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就华沙中国城的经营现状与困境提出了若干假设:

假设1:文化水平、语言能力、思维模式对在波华商的扩大经营和产业升级有较大制约;

假设2:华侨华人组织和商会对在波华商的集体利益维护具有重要作用;

假设3:波兰政府的税务政策和中波关系对在波华商具有一定的影响;

假设4:在波华商传统批发贸易模式的利润率越来越低,竞争越来越激烈;

假设5:在波华商的社会融入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未来去向具有较强关联。

(二)研究方法

基于以上观察和假设,在具体的调研方法上,课题组决定增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有助于从少数人那里了解到深入详细的信息,问卷调查法则有利于从较大群体中掌握少量基本信息。问卷调查可以对访谈研究获取的数据起到有效的补充,使调研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得到加强。为了保证访谈对象选取的科学性,本研究遵循抽样中的“异质性原则”和“最大差异化原则”。从整体上而言,虽然华沙中国城的绝大多数商户都从事国际批发贸易生意,但他们在经营门类、进货、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其中的异质性可见一斑。

考虑到不同经营门类的差别和代际差异(老一代和新一代),课题组共选取12 位访谈对象,并对12 位华商代表逐个进行了编号,分别为R1 —R12。访谈对象覆盖了华沙中国城的所有主要经营门类,包括商会平台服务(R1)、女装(R2)、鞋子(R3)、童装(R4)、证件业务办理和娱乐(R5)、仓储(R6)、窗帘(R7)、床上用品(R8)、小商品(R9)、灯具和培训服务(R10)、牛仔(R11)、法律事务咨询(R12)等。同时,他们也都是行业中较具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曾在华沙中国城开业之后成功转型的华商代表,长期为商户提供法律和会计事务服务的代表,华商协会、华侨华人社团组织的负责人,以及覆盖主要门类的商户代表。同时,问卷调查在问卷星平台进行,共回收有效电子问卷81份,其中男性占83%,女性占17%;94% 持中国护照,6% 持海外护照。其他数据将在下文论述中予以引注。

(三)访谈纲要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本研究拟定了以下访谈提纲:

问题1:目前的文化水平、语言程度、护照身份、来波年份和动因,以及主要经营的商品门类;

问题2:批发贸易的进口渠道、销售渠道和销售目的地;

问题3:目前经营状况如何,利润增长还是下降?如果增长的话,是什么因素促进了增长?如果下降的话,什么因素导致了下降?

问题4:近年来遭遇的困境有哪些?又是如何应对的?

问题5: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对华商是机遇还是挑战?

问题6:对行业的未来持乐观还是悲观态度,以及未来1~3 年左右有何经营计划?

问题7:中国的相关政策或者大使馆是否可以在助力华商的产业转型或升级中发挥作用?另有什么建议或诉求?

三、结论与展望

华人商城是中国商品国际营销网络的重要结点,是华侨华人与当地民众交往的直接场所,是相关国家从政界、商界、媒体到普通民众都关注的对象,因此,无论商城从业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华人商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形象”在海外的集中展示窗口。华侨华人身居海外,十分熟悉所在国的社情民意、风土习俗和营商法规。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常年定居波兰的华商对所在国的营商环境具有深度的了解与认知,同时又积攒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因此,波兰华商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促进中波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回溯中铁进军欧洲、折戟波兰的A2 高速公路事件,除了中铁错误估算报价之外,其对波兰国情地貌、风土人情缺乏足够的在地经验和知识也是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波兰的华侨华人日益成为推动中波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

目前,在波注册的大中型中资企业达19 家,在分布上以华沙中国城最为集中。随着在波华商数量的快速增长,华商的各项利益保护以及未来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从微观个体视角来看,每一个在波华商都是中国国民素质和形象的一个侧面,将间接塑造波兰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旅居波兰长达50 年的华人女作家胡佩方不喝牛奶、不爱吃西餐,却早已融入波兰的主流社会。正如她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所指出的:“华人不是只有被同化,才能融入当地社会,而是要自尊自爱。只要你不偷税漏税,人家就不会歧视你…… 我们谁都没有权利给中国丢脸。”虽然对华商的歧视性看法和做法与波兰本国官僚腐败和程序不透明有直接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华商长期存在灰色经营,以至于偷税漏税的标签一时难以去除。因此,对于在波华商而言,当前亟待调整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合规化、树立良好的中国(人)形象,主动转变思维、积极融入波兰社会,在合法经营的同时为波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宏观视角而言,波兰华商的发展历程和转型困境也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在海外发展与转型升级的缩影。从传统意义的输出“廉价货”到“质优价廉”,再到如何走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牌化”发展道路,这是当前从事贸易批发的波兰华商,乃至整个中东欧地区华商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应对以上困境,除了波兰华商自身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的品牌建设之路和规范经营之外,也需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及驻外机构加强与华沙中国城华商的紧密沟通,帮助华商积极转变思路并提高维权能力,为维护华商正当权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王弘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讲师;许致军,天津理工大学一带一路中东欧研究院讲师;徐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摘自《波兰华商的发展历程与转型之困——基于华沙中国城的田野调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年第1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