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拉美深化对华合作有更坚实基础
2021年12月27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3202

2021年可谓拉美地区的大选年。刚刚结束的智利大选决出结果,左翼政党联盟候选人加夫列尔·博里奇以绝对多数票当选新一届总统。博里奇的当选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不仅在于他是智利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还因为他宣称“新自由主义时代的终结”,这标志着被西方国家长期树为样板的智利再次趋向左转。

智利的左翼回归强化了拉美近两年来的政治趋势,拉美地区政治光谱再次呈现出新世纪初期左翼政党占据“半边天”之势。粗略统计,最近两年左翼先后有墨西哥、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洪都拉斯和智利掌权,加上此前的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以及有望在明年巴西大选强势回归的卢拉,拉美似乎又将呈现西方学者眼中的新一轮“粉红色浪潮”。

拉美国家左右摇摆的政治生态,是它们国内左右两大政治势力长期斗争的结果。在拉美国家,这种政治“钟摆现象”并非新世纪的产物,而是有长期历史背景,并已演化成一种常态化的政治现象。拉美国家左右摇摆的政治现象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钟摆现象”逐渐成为一种政治传统。

其实,拉美国家选民选择左翼或右翼政党,基本上是出于对其执政时期所实施政策的反应。以智利为例,自20世纪70年代皮诺切特政府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以来,智利虽然一度取得短期繁荣,但经济发展并未深度反映到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上,未能使民众获得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反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加剧。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智利是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现在,皮诺切特时期的遗产正在遭到越来越多智利选民的唾弃,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更使中下层民众状况每况愈下,因此选民求变心理日益强烈。2019年爆发的智利社会骚乱和街头运动就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右翼政党联盟候选人仍然抱守“新自由主义”信条,最终遭到选民遗弃就不足为怪了。

相反,以学生运动起家的博里奇将矛头直指“新自由主义”,批判智利“新自由主义”改革带来社会问题恶化,强调国家调控,承诺改革税收制度和医疗体系,废除养老金制度等向穷人倾斜的政策,这些主张迎合了社会中下层民众改变现状的心理和愿望,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政治参与热情,把选票投给代表他们利益的博里奇。这才是博里奇所代表的左翼政党,能够最终反超并击败右翼阵营的根本原因。

过去这些年来,每当拉美右翼回潮,就会有人担心中拉关系会否因此遭遇“重创”。每当左翼回归,又会有西方媒体大炒美国“后院”失火,或者声称中国正在借机增大在拉美地区影响力。毋庸讳言,意识形态在美拉、中拉关系中当然重要,但要指出的是,这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实际上,拉美多数国家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执政,都首先奉行某种实用主义原则,都很重视对华合作,意识形态因素严重影响中拉合作的情况并不多见。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0年,拉美国家政治生态已反复出现几轮的左右摇摆。但这20年又恰恰是中拉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实践证明,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政党都倾向于加深与中国的各领域联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仍然处于快速发展中,拉美国家在这20年里深刻感受并享受到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快车带来的红利。目前中国已是拉美地区第二大经济伙伴,并且是不少拉美大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另外还是拉美国家最主要的投资来源国之一。拉美国家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政府要想稳固执政基础,都需搞好经济,而要振兴经济,又都不可能忽视中国这个积极因素。二是中国和拉美在政治等其他领域互有需要,在诸多领域具有利益契合点,这也是客观存在因素,并不会因左翼或右翼上台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总体而言,中拉合作持续深化发展是长期趋势。同属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以及国内求发展、国际上求公平的共同诉求,为此带来不竭动力。

(作者是南开大学教授、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