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达卿:霸权主义思维给数字物流挖坑
2021年12月27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738

先用舆论抹黑,再义正辞严地打击,这已是美国“长臂管辖”的惯用套路。《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加大对全球航运数据的掌控,引发美国政府担忧”, “中国能使用鲜为人知的国家物流平台系统追踪货物,这引发美国政府和行业管理人士担忧中国政府可能会利用手中的物流信息获取商业或战略优势”。

该报道在网上发表前不久,美国财政部宣布把商汤、旷视等五家中国科技制造企业列入“制裁清单”。报道莫非预示美国长臂打压中国先进制造业,将不止于技术封锁,还将伸向中国数字供应链服务体系?报道称,“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上周已启动对中国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研究”。而事实上,该平台不过是中国政府搭建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推进跨运输方式、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高效交换共享,推进物流降本提效。

物流是经济的动脉支撑,而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运作是现代物流最基本的特征。遗憾的是,这个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如今也被一些草木皆兵的美国人视为威胁。美国国防部运输司令部发言人称,“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寻求提高自身对全球供应链的能见度,包括美军的后勤情况。”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些惴惴不安的小心思好像在印证“小偷的眼里都是贼”。

在新冠疫情肆虐、自然灾害频繁阻断全球物流体系的2021年,这种心思显得如此扎眼,洛杉矶港等美国大港口至今仍在拥堵。高效透明的物流必须有公共信息平台来协调保障。在对标中国“一带一路”,布局全球互联互通上,前有美国提出“重建更好世界”方案,后有欧盟推出“全球门户”计划,都把数字化交通物流基建作为重点方向。百舸争流搞基建,更利于全球互联互通,这是我们乐见其成的。但人们看到,一些美国政客在向非洲、亚洲国家推销美国方案时,似乎不踩“一带一路”一脚就不会说话,西方一些媒体不用“新殖民主义”和“债务陷阱”字眼,就没法正常描述“一带一路”。

全球互联互通解决的方案是一道多选题,无论中国版本,还是美欧版本,都在给世界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可能都穿同一尺码的鞋子,而要量脚买鞋。发达国家由于超级资本加持和长期发展积淀,形成了以马士基、亚马逊等市场化超级企业主导的海陆空一体化、数字化物流网,作为后发国家多数缺乏充裕社会资本构筑数字化基础设施,在面对发达国家超级企业的强势竞争时也无力抗衡,多数沦为发达国家超级企业的猎场,本已被动地陷入数字经济鸿沟,在疫情冲击之下尤其艰难。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数字物流与供应链犹如一张血脉网,让地球村的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加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遗憾的是,霸权思维从中作梗,让这个血脉管栓塞,“长臂管辖”撕裂国际合作、加深全球数字物流鸿沟。在新冠疫情和越加频发的天灾面前,世界各国人民的感受应该没什么两样:人类唯有同舟共济,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

(作者是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著有《供应链为王》。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