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理性看待“普惠制”待遇被取消
2021年11月08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742

据报道,今年年底前将有32个国家不再给予中国贸易“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待遇。所谓“普惠制”待遇,是发达国家(给惠国)对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受惠国)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制度。自1978年“普惠制”实施以来,先后有40个国家给予我国“普惠制”关税待遇,其中大多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在外贸增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如海关总署所言,“普惠制”不是永恒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发达国家就会取消对其“普惠制”安排。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超过世界银行标准中的“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DP低于4045美元),近年来已陆续有一些国家取消对我国的“普惠制”待遇。从积极的层面上来讲,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成就和产品竞争力被外界所认可。

具体而言,取消“普惠制”待遇会让一些出口企业失去关税优惠,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总体影响有限。

一方面,中国的产品出口早已经过了依靠关税优惠争取市场的阶段,现在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成绩主要靠的是竞争力。另一方面,取消“普惠制”待遇对中企的出口成本影响有限,除了WTO机制之下的相关安排外,中国也已经与其中的一些国家及地区签订了不同的贸易协议。

而且,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出口部门的韧性再次得到验证。众所周知,欧美货币宽松造成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以及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企业成本压力巨大,再加上美国延续了特朗普政府时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基调,欧盟个别国家也偶尔用意识形态问题“发难”。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对外出口依然保持着远超预期的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增长22.7%,9月份增长更是达到28.1%,让很多 “悲观”预测中国经济的分析师大跌眼镜。

这得益于中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行之有效以及工业体系完备,也依赖中国众多中小出口企业的默默付出,一些企业甚至为了出口信誉承担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亏损,让中国制造的信用含量得到提升,赢得稳定国际订单。此外,笔者这些年对东南沿海制造业基地的深入调研发现,出口部门早已摆脱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智能化工厂得到普遍应用,已具备向产业链高端进化的能力。

笔者还注意到,有外媒将此次32国取消中国“普惠制”待遇解读为中美博弈下美国盟友对华贸易战的延伸,这明显是一种误读。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的结果已然明了,在25%关税的打压之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却保持递增,再创历史新高。在通货膨胀高企的压力下,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日前再次表示考虑以对等的方式降低对中国施加的关税。而对于同样面临严重通货膨胀影响的欧盟、英国等国家来讲,以任何方式直接或者变相增加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都不符合其利益,也不会改变双边经贸发展的规律和大势。

不过,从我们的角度而言,也要看到此次“普惠制”待遇取消背后反映的一些问题和未来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不再享有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税优惠,部分出口企业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将会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相应的出口手续也面临调整。正如前文所言,目前全球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上涨仍然没有缓解,多因素叠加导致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依然较大,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政策引导,为对应出口企业缓解压力。

其次,应该警惕一些国际舆论借此事炒作改变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煽动取消中国的“永久最惠国待遇”。虽然过去20年按照人均GDP标准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正如中国多次在国际场合所阐明的,中方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欧盟的四分之一,依然有相当多的人口面临城镇化、工业化的挑战。其实,只要这些贸易伙伴国家能走进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走进广大的中国农村,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依然坚持发展中国家的定位。针对一些刻意的扭曲和误读,我们要继续向国内和国际社会阐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阐明中国保持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作者是甬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