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战略性思考。这一战略思考的基本精神是把中国定位为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大国,但采取与已有大国不同的战略路径,强调在办好中国大事、世界大事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并非是与其他国家争夺霸权,也不是致力于拓展地缘政治经济空间,而是在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全球发展格局,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所有这些战略措施的背后都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不仅要让中国人民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要追求天下大同。
新时代中国的国际战略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判断环境 明确战略目标
科学判断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国际战略的前提。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际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内发展态势,尤其是本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心怀“国之大者”,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时代特征,明确了中国国际战略的核心问题,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一)明确战略问题,统筹两个大局
从国际大局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习近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战略判断的依据是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推动了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趋向的重大态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巨大冲击。对此,很多人判断会出现全球化趋势的逆转,甚至会回到“新冷战”。习近平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而不是逆转了大变局。“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
大变局的基本特征是乱变交织,整个世界都面临着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当今世界的新现实。对中国而言,外部战略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中美关系的变化。随着中美实力日益接近,两国竞争日趋激烈,关于两国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争论也越发激烈。两国在经贸、高科技、台湾、涉港、涉疆、南海、人权、网络等一系列领域中的摩擦和争端不断叠加升级,迅速向双边关系的众多领域乃至地区和全球范围内扩散。以所谓“民主国家联盟”(D-10)、“民主技术联盟”(T-12)、西方七国集团(G7)等面目出现的排他性多边主义“小集团”甚嚣尘上。中美关系面临严峻的挑战,导致经济社会领域风险不断累积,中国必须在战略上做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
从国内大局上看,中国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在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中,日益进入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矛盾高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隐患和复杂矛盾因素叠加集聚,甚至集中释放,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习近平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只有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底线,导致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的重大风险,才是中国国际战略面临的主要威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风险,是新时代国际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近平指出:“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能否抓住新型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增强战略定力,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动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另一方面,积极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责任,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太平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所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我们准确把握世界大势、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明确战略目标,办好两件大事
科学的战略目标,是一个国家国际战略的核心使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国际上不少人担心中国也会搞霸权主义,也会欺负别人,“中国威胁论”大行其道。不少人猜测中国会成为“另一个超级大国”,重蹈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道路,甚至可能会陷入大国争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意味着“国强必霸”、胜者全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习近平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中国的战略目标不是要与其他国家争夺霸权,也不是在国际社会称王称霸,不是要当“世界警察”,更不是要取代谁,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不仅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也追求天下大同。因此,习近平强调:“要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因此,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工作,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中国发展同世界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是在办好中国大事和办好世界大事的双重任务中,走出一条大国战略的新路。
一是办好中国的大事,意味着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的大事最主要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13年4月7日,习近平在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第四届理事会成员时指出:“中国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内外方针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实现这个目标。”2018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围绕“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推动实现国家统一梦想、实现共同富裕梦想、实现复兴强国梦想上,不断取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性成就。
二是办好世界的大事,意味着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应有之义,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也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全球性挑战问题上,中国努力做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大国。20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再次宣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各国齐心协力,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旗帜,引领人类前进方向,为中国和世界开辟一条共同发展的康庄大道。
二、统筹发展安全 设计战略布局
科学的战略布局,是正确国际战略的工作框架。长期以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国家利益的排序是不同的。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孤立、封锁、遏制的严峻局势和国内反动势力“反攻大陆”的现实威胁,中国决定的战略重点是主权优先,一切工作服务于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经重返联合国,与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了正常外交关系,中国战略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成为优先考虑的事项,中国外交的战略重点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服务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富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放在首位,明确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把实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强起来”作为战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也面临复杂风险和挑战,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随着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的重大风险是深刻的、复杂的、全方位的。“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中国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工作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同时,对外工作要“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捍卫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坚持底线思维,敢于发声亮剑,决不吞下伤害国家核心利益的苦果。不难看出,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意味着中国在战略上日益把安全放到突出位置,要求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从以发展为中心转变为安全与发展并重,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适应国家利益优先次序的变化,中国国际战略布局也发生了相应调整,呈现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大国外交布局。
(一)构建全球伙伴关系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方针,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打造覆盖全球的“朋友圈”。中国率先把全球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致力于建立平等性、和平性和包容性的伙伴关系,已经同180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4个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其中,战略伙伴关系达93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大国是左右国际关系格局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强调:“大国关系事关全球战略稳定,大国肩上都承担着特殊责任。”“要积极运筹同主要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中俄关系是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关系,要深入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深入开展各领域合作,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保持中俄战略协作高水平运行。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合作是中美关系唯一正确的选择。习近平强调,中国“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美国一些政客公开宣称以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在许多问题上甩锅、抹黑中国和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利益、破坏中美关系,中国在致力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的同时,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美方损害我国利益的言行坚决斗争反制。欧洲是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要加强同欧洲国家和欧盟沟通合作,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深化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
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必须始终把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指出,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共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在朝鲜半岛,中国坚定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提出了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建立半岛永久和平机制“双轨并进”和朝鲜暂停核导活动、美韩暂停大规模军演“双暂停”倡议。在中日关系上,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四点原则共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在东南亚,坚定发展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构建开放包容的地区合作架构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南亚,中国愿意与南亚地区各国和睦相处,以“一带一路”为双翼,愿为南亚发展添砖加瓦,与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在中亚,中国高度重视与中亚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框架内的地区合作,欢迎周边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始终坚持做好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习近平强调:“要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非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坚持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方针,致力于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是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双方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打造志同道合、安宁和谐、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虽相距遥远,但友好关系源远流长,要致力于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打造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树立南南合作的典范。
(二)拓展全球发展格局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大力拓展全球发展格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这是对经济全球化大势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指明了拓展中国全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前进方向,那就是高举对外开放的旗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推动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开创新时代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模式和国际合作新平台,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目前,“一带一路”已从倡议变为现实,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我国成功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开放、绿色、廉洁理念,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战略,打开国门搞建设。习近平强调,“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大型活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人为制造经济割裂和脱钩,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同时,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积极参与双多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展现致力于开放合作的坚定决心。此外,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大国定位,推动南南合作,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
(三)推动全球治理变革
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以公平正义理念引领全球治理变革。中国坚持和践行多 边主义,强调国际上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针对个别国家鼓吹“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主张,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坚决反对搞“小圈子”。
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坚定维护基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决反对以多边主义之名行单边主义之实的“伪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工作,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和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联合国安理会进行合理必要的改革,更平衡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在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框架内,中国主张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坚定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参加亚太地区合作,深化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的伙伴关系,共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高度重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倡导建立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巩固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三轮驱动”合作架构,推动金砖合作走实走深。弘扬“上海精神”,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加强各领域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承担着重要责任。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解决朝鲜半岛核、伊朗核、南苏丹、阿富汗等热点问题,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热点问题之道,归结起来就是“和平性、正当性、建设性”三原则,即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坚持不干涉内政,反对强加于人;坚持客观公道,反对谋取私利。在非洲,积极斡旋南苏丹的纠纷,不干涉非洲内部事务。在亚洲,斡旋推动阿富汗和谈、缅甸国内和解。在中东,积极参与推动巴以和谈,和各方一起促成了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达成,积极参与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
积极参与全球性新疆域的国际合作进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深海、极地、网络、外空等新疆域问题出现。习近平强调,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完善深海、极地、外空、网络等新疆域的治理规则,确保各国权利共享、责任共担。“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一方面,中国推动既有国际规则改革,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加大对网络、极地、深海、太空等新疆域规则制定的参与力度,加大对数字治理、教育交流、文明对话、生态建设等领域合作机制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三、加大战略运筹 强化战略保障
战略谋划科学,政治领导得力,就会掌握外交主动权。2014年12月,习近平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到战略思维,强调“要树立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我国和世界的发展,把我国对外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随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角色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今日之中国不仅是地区大国,而且是世界大国,中国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世界影响力,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形形色色可以预料和无法预料的明枪暗箭、风险挑战都与中国如影随形。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战略定力、加强策略运筹、强化战略领导是确保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保持战略定力
大要有大的样子。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如何举旗定向攸关世界全局。面对机遇和挑战,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智慧在于始终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所谓保持战略定力,就是指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变不惊,保持战略自信,加强顶层设计,按照既定的战略方案和战略节奏开展工作,不受各种外部影响因素的干扰。
大国讲战略,小国重策略。近年来,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舆论旋涡的中心,成为国际舆论走向的“风暴眼”,“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债务陷阱论”“锐实力论”等形形色色的言论指向中国,令中国处于有理讲不清、讲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失语挨骂成为当今中国外交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掀起了对中国“污名化”“标签化”和“政治化”的狂潮,大肆炒作“中国病毒论”“中国隐瞒论”“中国责任论”“中国赔偿论”以及“劣品出口论”等,攻击中国制度,唱衰中国经济。在涉疆议题上污蔑中国建造“新疆集中营”,在涉港议题上谩骂“香港国安法侵犯香港自治、破坏香港民主”,在中美贸易争端上批评中国“偷窃美国技术和知识产权”等。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形象自2016年开始逐年走低,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整体稳步上升。同时,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领域的认同度上,发展中国家受访者的对华印象也普遍好于发达国家受访者。显然,中国国际形象如此分化趋势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国际战略较量根源。在这些问题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要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保持战略定力,决定了中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一定要胸有原则,行有分寸,既不能随着战略对手的节奏起舞,更不能乱了方寸,乱了阵脚。
保持战略定力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最初来自系统工程学,指自顶层到基层进行科学设计的系统化思维,习近平将这一概念引入治国理政领域,意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变了原来“摸着石头过河”和“韬光养晦”的战略姿态,加强顶层设计,奋发有为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此,中央先后召开建国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两次外事工作会议,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组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大大强化了外交外事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尤其是针对外交和内政脱节的问题,强调中央外事工作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能力,推进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外事工作队伍建设,抓好重点工作的推进、检查、督办,确保党中央对外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举办多场高层次主场外交活动等,都是加强顶层设计的产物。
(二)加大策略运筹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科学的战略谋划和策略运筹,是把握战略主动权的关键。保持战略定力与加大策略运筹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保持战略定力意味着在重大原则立场上更加鲜明、更趋稳定,加大策略运筹则意味着适应形势变化机动灵活,通权达变,两者相互呼应,协调配合,有利于对外工作保持张弛有度、进退有据。
加大策略运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战略上明确以运筹大国关系和经略塑造周边为重点的同时,在策略上更加突出机动灵活性。习近平十分强调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在运筹大国关系上,统筹考虑中俄美欧大国的战略互动,在重视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同时,在一些事关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敢于斗争,管控分歧。在运筹周边国家关系上,推动稳定周边、经略周边和塑造周边的统一,在敏感争端问题上运筹实现维稳与维权的统一,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在运筹发展中国家关系上,坚持义利兼顾、弘义融利,运筹双边关系与地区多边合作,努力实现义利相兼,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处理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原则立场,照顾各方利益,促进政治解决。所有这些举措都充分体现了策略运筹的方法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路。
当然,加强策略运筹也是有限度的,在一些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的核心利益问题上,应坚持底线思维,画设红线,守住底线。习近平指出:“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一个原因。这场斗争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应对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台湾问题、涉港问题、涉疆问题、中美经贸摩擦等一系列重大外交斗争上,中国敢于画出红线,明确底线,坚决斗争,在复杂多变的大变局中保持张弛有度,进退有据,为中国国际战略提供了主心骨和防火墙。
(三)强化战略领导
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何其他大国和政治力量都靠不住,只有中国共产党靠得住,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道路靠得住。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加强理论建设、机制建设、法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政治保障。
一是加强理论建设。理论是行动的先导。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外事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胸怀“国之大者”,直面问题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国际战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前进方向。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丰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
二是加强机制建设。机制是战略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统一部署对党和国家的对外工作体制机制进行了改革,切实加强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在领导机制上,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统筹外交外事与涉海部门的资源力量,大大加强了顶层设计和统一领导能力。在执行机制上,进一步理顺地方外事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驻外机构体制机制、援外工作体制机制,确保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落到实处。2017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对地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驻外机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对外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实施意见》,统筹协调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活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释放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治理效能,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充分发挥综合积极效应。
三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法治是治理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近年来,随着中国公民和企业越来越多走出去,保证企业合规经营、维护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和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涉外法律服务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表明,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也在增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要求各国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因此,建立和完善涉外法治,在驻外使领馆逐步探索设立相关制度和职位,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为中国公民和法人在外活动提供法律指导和服务,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维度。
四是加强能力建设。随着对外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参与主体多元化、交往渠道多样化,要求建设一支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尤其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更是给中国对外工作战线的海外安全和领事服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外交人员不仅要能站在中国看世界,还要能站在世界看世界、看中国,增强世界眼光和全球胜任力。长期以来,我国外交人才主要是外语专业出身,在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全球治理、涉外法治、国际谈判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历练欠缺,要求大力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规模的扩大和互动频率的加快,外交事务的工作量成倍增加,中国外交外事、海外安全保护和领事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要求在国际战略预算、外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含量提升等领域加大投入,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四、结语
思想指引行动,战略决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确立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确立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全球发展格局、引领全球治理变革的战略布局,保持战略定力,加大策略运筹,强化战略领导,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显然,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并非是要与某一超级大国开展一场争夺全球霸权的“世纪豪赌”,也绝非要扩张“势力范围”。中国所追求的是既办好中国的大事,也办好世界的大事,在解决好中国人民关心的“国之大者”,让自己的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同时,也致力于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变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出这样的选择并非是政治修辞,而是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决定,更是由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乱变交织的基本性质决定。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中国选择站在时代发展潮流之时与势正确的一边,这是中国的战略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中国的战略决心和信心所在。
展望未来,中国将永远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本文转载自《国际问题研究》2021年5期。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