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中苏海军战略差异比较的思考
2021年08月24日  |  来源:亚太安全海洋研究  |  阅读量:6198

一、军事地理差异

地理是决定国家战略选择与制定的重要因素,更是军事战略制定的关键客观因素。除了印度洋,苏联濒临其他所有的大洋。然而,寒冷的气候使苏联缺乏不冻港,绝大多数海军基地长期处于冰封状态,严重影响海军的战备水平。且苏联面对的海域处于封闭状态,出海口受到阻遏,舰队通往远洋的通道不畅。此外,苏联的四大舰队被陆地分割,彼此孤立,无法呼应,更无法集中力量,严重违背海军作战原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将苏联在欧洲三大舰队所处海域隔开,远东的太平洋舰队则又被整个欧亚大陆所隔离,这种地理局限阻碍了自彼得大帝以来苏俄争夺世界海洋霸权的努力。因此,苏联的海军战略从地理上注定了不能集中使用兵力控制世界海洋通道。

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的经济及人口重心在东部沿海。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集中了中国主要工业力量,其东南方向面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中国的台湾岛则是直接通向太平洋的门户,而南海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战略枢纽,中国的海洋性远远优越于俄罗斯。这种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中国发展海洋强国成为可能。这种前景在台湾问题顺利解决后将变得更加明朗:中国海军不仅可以合兵一处,集中优势兵力,而且面向太平洋的门户大开,且南海局势也将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地理优势加上中国与外部世界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以维系航路通畅为目标的航路控制,自然就成为中国海军的重要任务。

二、战略性质差异

海军战略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海洋控制”,即在战时提高舰队的海洋使用能力;一类是“海洋拒止”,即将阻止敌军获得制海权作为海军的主要战斗任务,而其他的如保卫海上航运等任务不在其考虑之列。苏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成一支装备了航空母舰的远洋海军,并且其支持远洋作战的海外军事基地也开始纷纷建立。然而,其海军战略并非夺取制海权,而是始终以对岸突击作为主要模式。因此,其航母编队强大的进攻能力并非用来控制海洋,而是防止美国海军控制海洋,并将其用作进攻苏联的跳板。苏联海军的远洋进攻与西方传统的控制海洋战略是有区别的,它具有非常强烈的苏联特色。其主要作战使命并非在公海大洋与对手争夺蓝水的制海权,而是一种建立在海上拒止基础上的进攻战略,即使用进攻手段迫使对手放弃制海权。就本质而言,苏联海军战略是一种进攻型的海军战略。

中国海军奉行积极防御战略。2004年以来,海军开始实现从“近海防御”向“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拓展。将战略前沿由近海逐步推向涉及国家生存和发展利益的远海,统筹近海和远海战场建设,统筹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遏制和有效应对来自海洋方向的战争威胁。中国海权从本质而言依然是防御性的海权。连美国学术界都承认,无论如何,中国并不会像原苏联那样给西方带来安全挑战。因此,中国海军战略是一种典型的防御型海军战略,这种防御性质恰恰说明中国奉行的是不争霸的政策与思想。

三、战略任务差异

如前文所述,苏联海军的核心舰种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伴随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数量不断增长的是美国的水下战能力。因此,对于苏联海军而言,保护核潜艇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作战任务。要完成该作战任务,首要问题就是将美国的航空母舰和核攻击潜艇阻挡在巴伦支海和日本海这两个苏联海军航空母舰活动区域之外。20世纪80年代,苏联舰队依赖大型的装备导弹的水面舰船、柴电潜艇和核潜艇以及大型海军航空兵飞机的联合。无论如何,这支海军从来未能避免技术限制以及将其下属力量派往陆军的命运,并将其更多的注意力投向鄂霍次克海、黑海的“堡垒”防御以及切断北约的航母战斗群的后勤补给线,以防止其在北海支援西欧战区的地面部队。西方观察家广泛认为,苏联海军的核心任务是进行海洋拒止。很显然,苏联领导人并未考虑在远离苏联海岸的地方进行海洋控制,或者在开放的海域保卫苏联的海上航线。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联海军的目标就是,苏联海军被用来有选择地拒止苏联的对手使用海洋。因此,海上控制是没有必要的,海上拒止已经足够。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海军的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打击甚至摧毁美国为首的北约海军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及其两栖突击编队,切断美国支持欧洲盟国的海上交通线;对美国为首的北约海军实施反潜作战;使用弹道导弹核潜艇对北美和欧洲的大陆纵深地带目标实施核打击;尽力挫败北约海军可能的海上核打击;进行岸防作战;保护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在和平时期对友好国家提供援助并保卫海洋利益。

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包括:抗击来自海洋方向的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以及海洋权益。因此,中国海军的战斗方式包括:海上破交、封锁、反舰作战、海上保交、海军基地防御和两栖突击。由上可见,苏联的海军战略是为争夺国际体系中的霸权服务的,而中国的海军战略则着眼于建设和平稳定的海洋战略安全环境,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四、作战环境差异

如前文所述,苏联海军战略的核心任务就是保卫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安全,使其能在战时向西方国家发射潜射导弹。大西洋、太平洋面积辽阔,风高浪急,是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集结、机动与隐蔽的天然阵地,而北冰洋终年冰封,反潜武器在这里无法发挥作用,更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理想的发射阵地。因此,可以推断出,苏联海军的作战环境囊括了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为打通进出大洋的通道,必须爆发激烈的战斗。进入大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等海域也是苏联海军作战环境的一部分。

中国的海军战略目标是建立一支地区型海上力量。所谓地区型海上力量,是介于近海型海军和远洋海军之间的一种海上力量,其具有一定的远洋作战能力,但主要活动和控制区域还是在近海,主要特征是区域重点布局。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的定义,中国的近海包括四大边缘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部分海域。因此,中国海军的作战环境以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为主,最多不出印度洋东北部。

五、舰队结构差异

舰队结构是海军战略思想的投射与反映。1985年的苏联海军拥有1880艘作战舰艇,其中有361艘潜艇,占了总数的1/6还多;这些潜艇的核心是76艘弹道导弹潜艇,其中包括6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水面舰艇中的航空母舰数量仅有4艘。由此可见,苏联海军的核心舰种是潜艇,而且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经过多年的建设,苏联已拥有一支庞大的战略潜艇部队。其潜艇部队所属潜艇数量多、性能先进,生存能力强。潜艇所载导弹射程大大增加,精度不断提高,从单一弹头到多弹头,再到分导式多弹头。这支部队具有强大的核突击能力,是苏联海军战斗威力的基础,是苏联整个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美国绝大部分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地区。那里工业集中、人口稠密,对整个美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美国最怕受到核突击的地方,也是美国的弱点所在。苏联海军以弹道导弹潜艇对上述目标的核突击,作为其战略使用思想的核心内容,避免了与美国海军进行硬碰硬的对抗,而是避实就虚,可算是最佳的选择。

中国海军有26艘驱逐舰(其中21艘为现代化设计)、52艘护卫舰(其中35艘为现代化设计)、20艘新型轻型护卫舰、86艘现代化导弹艇、56艘两栖战舰、42艘水雷战舰艇(其中30艘为现代化设计)、50多艘辅助舰船,另有400多艘小型辅助和支援船艇。近年来,中国不但下水舰艇的数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取得最大进步的其实是舰队防空方面。中国已经退役只有点防空能力的老旧驱逐舰和护卫舰,新舰具有中程或远程防空能力。尽管中国海军依然有一些缺乏起码防空能力的驱护舰在役,但这些新舰使得中国海军有信心在岸基战斗机防空巡逻半径外活动,两艘新舰就可以为编队提供防空掩护。中国海军继续强调反舰能力的核心作用,发展先进反舰导弹和OTH-T(超视距探测)能力。

六、技术形态差异

海权的技术形态是随着人类战争的技术形态发展而不断发展演进的。以接舷战为主要作战形态的古典海权是冷兵器时代的海权。从大规模使用火炮的雷班托海战开始,海权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形态——热兵器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内燃机的广泛使用将海权的技术形态推向了机械化战争时代。进入20世纪70年代,戈尔什科夫提出的“国家海上威力论”将对地核打击作为海军的主要作战任务之一,标志着海权迎来了机械化战争时代的高潮——核时代。由此可见,苏联的海军战略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产物。

冷战结束后,战争的技术形态进一步发展演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必然导致新型作战力量的兴起。军界普遍认为,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是机械化战争时代与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分水岭。中国海军学者石家铸因此提出信息化海军的概念。近年来,中国海军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经基本完成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当代中国海军近海防御作战体系,实际上由分布在广阔空间的各种信息获取、处理、传输设备和作战、保障平台凝为一体的巨大作战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海军飞机、水面舰艇以及潜艇在内的海军装备兵种装备技术水平都已进入当今世界先进行列。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并进而将具有战场实时监控能力的预警机等先进装备。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苏联的海军战略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海军战略,而中国的海军战略是信息化战争时代的海军战略。

七、苏联海军战略对中国海权建设的启示

苏联与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在海军战略的地理环境、性质、任务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具体而言,苏联海军战略的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中心任务是保卫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动核打击,与美国争夺霸权;其战略性质是进攻性的;作战环境是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及其周边海域;属于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军种战略。中国海军战略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其中心任务是建设和平稳定的海洋安全战略环境;其性质是防御性的;作战环境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属于信息化时代的军种战略。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发展海军不仅不会像苏联发展海军那样给地区和平与稳定带来消极因素,还会随着中国提供海上公共安全产品能力与意愿的提高,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更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后盾。

具体而言,中国海军力量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是对国际体系的参与而非颠覆,更非争夺霸权。海洋是全球化的载体,也是环球大物流的主要媒介,更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公域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海上力量与苏联海上力量发展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不仅优化了地区生活与生产资源的配置,还为推动全球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苏联海军战略的发展给中国海权建设也带来不少启示:从结构上讲,作为一个战略军种的海军必须结构均衡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从作战任务上讲,对陆地目标的打击日益成为海军的重要任务;从功能上讲,海军的政治、外交功能日益凸显,海军这个战略军种在国家政策中地位逐步提高。而可以从中吸取的教训有着不亚于其先进经验的重大意义:远洋海军的发展必须以经济需求作为原动力,否则必定不能长久,昙花一现;发展远洋海军必须与经济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过财政承受能力;远洋海军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制海权,而非遂行海洋拒止任务;远洋海军的核心力量必须是大型水面战斗舰艇,特别是航空母舰等制海能力强的舰种,而不能以潜艇这样的海洋拒止武器为核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