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2018年12月05日  |  来源:复旦国务学院  |  阅读量:96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体系、从纯粹引进到自我创新的进程。而今,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将政治学学科建设与我国国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展望政治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已成为时代赋予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和公共行政学学者的重大使命。


为总结四十年来中国政治学与公共行政学学科建设经验和发展成果,为新时代的学科发展指明前进方向,2018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别邀请作为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亲身经历者和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所的六十余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于复旦大学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会议,就相关议题进行共同探讨。此次会议分三大主要环节,在举行简短开幕式与学科知名学者主题演讲之后,各位学者根据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进行分组讨论,并在最后重新齐聚,由分论坛主持人进行会议总结。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陈志敏教授,上海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政治学系桑玉成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陈教授主要指明了未来建构学科体系过程中值得思考的五个问题:首先是认同的政治和管理的问题,也即寻求一个整体、一般的价值体系用以凝聚各界、各地乃至各国的价值共识,保持和推进多样性中的统一和秩序的问题;其二是发展的政治和管理的问题,也即在时代主要矛盾发生变更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其三是合作的政治和管理的问题,也即如何应对当下的逆全球化、反地区合作的趋势,在国际上面推动更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其四是智能的政治和管理的问题,也即融入其他学科领域知识以保障自身有充分的技术能力来研究当下社会新型、全方位的变化的问题;最后是知识转化和应用的问题,也即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如何更好的、及时的、精准的帮助解决我们社会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桑教授作为随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伴中国政治学学科从无到有的亲历者,主要分享了上海政治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三个趣味事件:首先是1982年由中国政治学会和中国政治学研究所委托、复旦大学承办,被称为“黄埔一期”的政治学讲习班;其二是1984年创刊的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政治学的专业报纸:《政治学信息报》;最后是上海政治学界几位知名学者的研究经历。两位教授一致认为,上海作为政治学研究重镇同兄弟城市和兄弟院校一道努力推动了政治学科的恢复与发展,未来也必将继续努力,为学科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发挥学术和智力的支撑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德普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景跃进教授代表政治学作主题演讲。杨光斌教授以“政治学理论的学科资源与一流政治学学科建设”为主题,提出:政治学主要的学科资源主要可分为作为政治学理论书面知识资源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作为政治学理论历时性知识资源的历史社会学和作为政治学理论共时性知识资源的世界政治学科三大类。具象到中国政治学领域,相关学者往往在思想史研究过程中“不知西东”而迷失方向、在历史社会学研究过程中滥用或过于崇拜“民主”等概念或理论、在现实政治研究过程中耗费大量精力去破解西式民主的迷思。要推动中国政治学的真正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实践智慧、发扬制度自主性,从学科资源意义上找寻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出路。马德普教授作题为“跳出西方‘民族国家’的话语窠臼,建设现代化的多民族国家”的报告。马教授指出,中国政治学发展受到西方思想理论体系的深刻影响,乃至于受到西方政治学概念、理论观点的束缚,而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便是“民族国家”概念的误用。马教授认为,“民族国家”概念本身便具有其混乱性和分歧面,其作为西方特定阶段产生的历史性概念,在描述和解释当下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一旦“民族国家”概念被过度推崇,其有可能化身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霸权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