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西方急于对冲“一带一路”说明了什么
2021年05月21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3154

最近,西方一些国家急于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心态越来越明显。

先是G7外长会花了约90分钟讨论所谓的中国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或加大经济胁迫来实现国家利益;本月8日,欧盟和印度宣布了一项综合性的“连通性伙伴关系”计划,支持在印度及包括非洲、中亚、印太在内的第三国和地区实现有弹性、可持续的互联互通;10日,欧盟与哈萨克斯坦举行了第十八次欧哈合作委员会会议,欧盟意图与哈进一步发展“连通性伙伴关系”。

很明显,上述举措的目的之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美国之前也宣布了类似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计划。预计在6月举行的G7峰会上,美欧等国还会讨论“连通性伙伴关系”计划。

笔者认为,西方这些行动和心态,至少说明了三点: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成事了,西方很着急。西方口口声声把“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挂在嘴边,那到底是谁的规则?谁的秩序?当然是西方的。实际上,如果西方的规则、秩序是完美的,“一带一路”也不可能获得今天的成就。当今世界在和平、发展、治理、信任这四大领域的赤字有增无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正是弥合这些赤字的。黑格尔曾说,“存在就是合理的”。如今有140多个国家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西方担心中国主导国际规则,自己无法主导国际秩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做对了,西方也要赶“一带一路”的时髦。“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现在西方也要搞基建,也要搞联通,我们对此表态欢迎。只是,西方国内基建都在画饼充饥,遑论帮助发展中国家?疫苗问题不仅暴露了西方的自私自利,还有西方制造、生产能力不足。

更重要的是,美国搞排他性安排,欧盟搞高标准、一刀切,这都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也不尊重发展中国家。反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经验最为鲜活,且在合作中不设置政治条件、不干涉内政,更适合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张共商共建共享,创造条件让发展中国家达到市场要求和国际标准,比如经济园区就像建游泳池培训孩童游泳,长大了就能到大海——国际市场——去游泳。这是“一带一路”的方向、理念和路径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

再次,师华长技以制华?我们欢迎一起共建“一带一路”。其实,西方急于对冲“一带一路”,并非在于这个倡议本身,而是为了遏制中国。中西进入对等接触、同质竞争新阶段,西方借反制“一带一路”,也在学习“一带一路”,目的是为能够制衡中国。这也是西方高喊“中国体制威胁”“制度性对手”的潜台词。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的视频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共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将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将建设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将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将建设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这建设四个伙伴关系,表示中方愿意同各方携手,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以及规则标准“软联通”,畅通贸易和投资合作渠道,共同开辟融合发展的光明前景。

我们欢迎西方参与到竞争中,对冲“一带一路”也是参与“一带一路”,令我们可以找到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自信。一位欧盟高级外交官说,迄今为止西方主要是用宏大语言和政策文件来应对“一带一路”,没有真正一致的地缘政治战略或计划,确有必要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开展合作。笔者接触过的不少西方学者表示,只要相关项目有足够想象力,如将重点放在数字等关键部门上,而非仅仅试图“反对中国建设的每条道路”,那么这项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但该设想仍面临障碍,包括潜在合作伙伴之间的分歧。对于美欧推出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有些人担心资金来源会成问题。欧洲投资银行等公共机构可提供一定资金,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资金必须来自私营部门。目前也不清楚美国和欧盟如何说服一些国家“不要接受中国资助的项目”。

笔者认为,上述争论意味着,不可能有一个单一的全球基础设施计划来替代“一带一路”倡议。而西方一些学者和官员也认为,更有可能的是将单边、双边和多边倡议拼凑起来。

西方为了应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推出“一带一路”替代方案,笔者真诚希望这不是政客们的作秀,不是为反对而反对,也不是东施效颦,而是真心搞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毕竟上层建筑决定不了经济基础,搞脱钩和反制是违反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的。一句话,西方热心对冲“一带一路”倡议,反过来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