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明:RCEP为中日韩自贸区“奠基”
2020年11月21日  |  来源:环球网  |  阅读量:3419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1月15日正式签署,这是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这体现了相关各方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必将有力促进地区经济复苏、拉动全球经济增长。

某种意义上,RCEP的签订也是对中国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佳解读和回应。双循环自被提出以来一直吸引着全球关注,但国际社会也出现一些质疑之声。

事实上,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就一直在呼吁扩大内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RCEP由东盟于2012年发起,谈判历时8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始终是推动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为了应对新冠疫情挑战的权宜之计,更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内循环”和“死循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发展质量的提升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14亿多人的市场规模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更是世界的市场、开放的市场和共享的市场。这次RCEP的签署充分彰显,中国将更积极地融入全球市场,更主动地深化对外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和空间。

量变积累质变,危机孕育生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了东亚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经过20多年发展,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以东盟为主导、“10+3”为核心、东亚峰会为主要平台的多层次合作框架。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去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推行各种贸易限制措施以强化本地市场保护。新冠疫情加剧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悲观情绪,全球经济发展的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开始由注重效率转向兼顾经济发展效率与安全。

在面临共同风险挑战的背景下,亚洲经济体主动作为、危中寻机,以消除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促进投资便利化和自由化为主要目标,通过构建RCEP致力于共同打造一个跨区域、宽领域、高质量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向世界传递亚洲国家反对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广泛共识。由此,全球主要区域性自贸区增长到四个:美加墨自由贸易区(USMCA)、欧盟(EU)、“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及RCEP。

其中,亚太地区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但同时又是一体化程度最低、发展潜质最大的地区,因此RCEP的成功签署对疫情下的亚洲和全球经济复苏是重大利好。据国际知名智库预测,到2025年,RCEP可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对外投资存量GDP分别比基线多增长10.4%、2.6%、1.8%。RCEP实现了高质量和包容性的统一,具有灵活性和渐进性,以开放姿态接纳更多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加盟,是“10+5”伙伴的共同意愿和使命,更是多边主义、自由贸易进一步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RCEP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中日韩特别是中日、日韩首建自贸区关系。由于复杂的地缘冲突、历史认识、领土争端等问题,中日韩作为东亚地区三大重要经济体,在自贸协定谈判道路上一波三折,始终无法达成一体化协议。RCEP的签署,为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大框架下,中日韩自贸谈判中诸多障碍性因素都有望得以突破。

就发展过程来讲,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源于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2008年12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决定,在保留10+3领导人会议期间会晤的同时,将三国领导人单独举行会议机制化,每年在三国轮流举行。因此,在RCEP签署后的大框架下,中日韩自贸协定签署的条件更加充分便利,某种程度上算是对现有框架协议的细化和深化。中日韩作为亚洲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超过欧盟,占RCEP 15个国家总量的80%以上,占全球GDP的约20%。三国经济合作在RCEP签署后将实现制度性突破,在RCEP生效后将对扩大贸易、投资,以及促进形成强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积极推动意义,也势必增添东亚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当然,RCEP签署只是亚太自由贸易进程迈出的第一步。根据协议规定,东盟10国要至少6国,5个伙伴国至少3国完成各国立法机构批准程序,协议才算正式生效。接下来的重要一环是,RCEP成员各自履行国内法律审批程序,努力推动协定早日生效实施。

(孟月明,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所副所长、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