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玲:未雨绸缪,防范美国“金融脱钩”
2020年08月09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713

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挑衅和打压愈演愈烈。有人指出,继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推动对华脱钩后,金融脱钩或将成为美方谋划的下个目标。毕竟,已有“切断中国或香港进入美元结算市场渠道”的声音从美国舆论场中传了出来。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好充分应对准备,保护好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特别是金融资产中的货币和有价证券。

美国政府无底线的量化宽松,已令美元美债的安全、生息和流动性三大优势丧失殆尽。美联储想翻盘,但苦于经济复苏不到位、不可控因素太多,只好继续维持救市安排刺激经济。美国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很大,美国处在自顾不暇状态。我们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做出努力,或能在保护好“钱袋子”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揭露美元霸权的虚伪。尽管它是二战后国际体系确定的,但从1971年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后,美元便与黄金脱钩并由资产货币变为债务货币。目前美债已高达26万亿美元,其中国外投资者占30%。今年仅6月一个月,美国财政赤字就高达8630亿美元,表明美国正试图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度过当前困境。持续揭露美国、美元和美债背后的操作,尤其是从法理和实践上讲透美元的霸权属性及其给全球使用者造成的侵害,这是反击美方潜在金融打压的基础工作之一。

其次,跨境业务使用美元计价结算和统计的做法需要改革。在设法揭露和阻止美国借助美元霸权剪世界羊毛的同时,我们也要给世界资金找出路,跨境人民币就是选择之一。近年来,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国际结算方面与我国跨境贸易和投资数量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在海外承包项目中使用人民币的比重还不够高,使用美元、欧元和当地货币的情况不少,“一带一路”投资和对外贸易量目前也主要以美元统计,各自贸区的账户使用美元也占很大比重。

这些都是惯例,但也是时候改革了。在这方面,并非没有历史可以参照。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和金融危机频发,一些重要货币剧烈动荡。1964年底英镑大幅贬值引起连锁反应,大约30个国家和地区货币随同贬值。当时中国出口收汇大,在英镑区面对西方货币危机。为了减少外汇风险,1968年起开始试行一定范围的人民币计价结算。这场人民币计价结算从试点推行到1976年,整整9个年头,遍及五大洲国家银行。在当时条件下大大减轻了外汇风险,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誉。

第三,企业使用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应提上日程。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的最根本条件是交易使用量的提升。欧盟和日本的投资、贸易基本都用本币结算。东南亚各国也正在鼓励跨境贸易使用本币结算。我国也应推动此项工作。

动员企业为人民币国际化作出贡献,在签合同时使用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作为卖方市场的出口方和买方市场的进口商,项目投资方在计价结算货币选择上都有主导权,所以可鼓励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央企国企起带头作用,促进更多项目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给予相应奖励。

第四,建议国家设立人民币支付基金。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建议国家设立人民币支付基金,让其他国家可以使用基金从中国进口物资,特别是在疫情当下进口医疗物资,这将有利于促进更多国家认识、习惯人民币支付渠道。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金融机构,提供跨境人民币公平、及时、准确、专业的清算及结算服务,包括开户、办理清算及结算等业务。有了账户并熟悉了,就有使用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当年推广美元使用时,也曾设立了一笔130亿美元的支付基金给欧洲国家使用。

第五,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保护意识教育。为了有效防范华盛顿在金融领域可能的铤而走险,还要对我国非金融机构的企业和民众加强资产保护教育,着重做好“三防”:一是防美元资产损失。对应美债零利率、美元贬值的情况,把用美元作为贸易备付的资金转成其他可兑换货币,特别是人民币。进口商品可用出口国货币或人民币,以减少汇率利率损失。二是防冻结,把流动资产特别是美元资产转移到第三方银行。三是防制裁,保护好资产流动性,防止美国一旦出手导致现金流断裂。

(作者是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