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中国政治学研究手册》之“国际发展研究手册”第二次研讨会在崇明瀛东村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院校的专家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国务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六次产业研究院等院系的专家学者与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国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郑宇教授主持,复旦学者、英国牛津大学教授Rosemary Foot作了主旨演讲。Rosemary Foot指出,中国在国际发展中的角色受二战后国际秩序和多边组织的脆弱性影响,新兴国家和私人行为体的权力扩散改变了全球治理的传统模式。中国需在代表性、规则制定和多边组织改革中找到平衡,应对全球系统分裂带来的挑战。
研讨会分为三个单元展开了深入讨论,分别为“国际发展理论”、“国际发展制度与资金”、“国际发展议题”。在第一讨论单元“国际发展理论”中,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任晓教授分享了中国对外援助的理论,从动因、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教授追溯了国际发展历史脉络,分析了全球发展知识的危机和中国的贡献,并指出发展知识正在转型,要明确全球南方的主体和位置。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研究员与张闰祎助理研究员合作探讨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总结了中国援外政策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进一步指出需要构建系统理论和政策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国际发展的工作实践。国务学院殷之光教授则从私有产权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思想史视角下的发展观。第二讨论单元的主题为“国际发展制度与资金”,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贵洪教授探讨了制度视角下的联合国与全球发展,进一步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机构之间的互动以及联合国与中国的合作。《国际经济合作》杂志郭语主编系统分析了OECD与国际发展在制度构建和知识供给上的作用,提出了中国处理与多边发展机构关系的政策建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沐阳助理教授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张友谊副研究员合作讨论了双边发展融资议题,分析了不同国家的实践模式、中国发展融资的特点,以及双边发展融资的全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国务学院张雪滢青年副研究员则深入剖析了联合国多边融资中的南北差异及影响力博弈。第三讨论单元围绕“国际发展议题”展开。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小林教授与张晓颖青年副研究员共同探讨了全球贫困治理的演进、中国减贫的百年经验,以及中国参与构建全球贫困治理知识体系的路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姜璐助理研究员回顾了非洲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的历史进程,阐述了新世纪以来非洲国家在结构转型方面的持续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黄振乾副教授展示了对外援助研究图谱与援助影响的前沿进展,考察了中国对外援助对受援国不同维度的影响。国务学院余博闻副教授从全球气候治理的演化出发,论述了国际发展合作的绿色转型的进程与动力。国务学院秦倩副教授对比了发展的不同定义,分析了国内与国际层面的健康不平等状态对公共卫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个单元的专题讨论过后, 以“全球发展与大国关系”为主题的圆桌讨论将会议推向高潮。国务学院唐世平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在社会生态位构建理论上的最新进展,并阐述了从如何从通过该理论视角出发理解全球秩序的形成与演变。随后,Rosemary Foot教授、唐世平教授、张建新教授、任晓教授、殷之光教授、银培萩青年副研究员、张雪滢青年副研究员等学者以全球秩序切入,进一步围绕全球发展与大国关系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讨论一致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会议最后,郑宇教授向所有参与者表示了感谢,高度评价了各位发言人的精彩分享,并表示此次会议对推动国际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信心把国际发展研究手册做成国际发展方向学生的重要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