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成就与未来”国际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2023年10月18日  |  来源:温馨国关  |  阅读量:3569

近日,“‘一带一路’十周年:成就与未来”国际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13个国家、68家机构的150余位中外政要、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一带一路”成就与未来展开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欧亚经济委员会一体化与宏观经济部部长、原俄罗斯总统经济顾问谢尔盖·格拉济耶夫,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校长阿依古丽·阿布德拉耶娃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主持开幕式。

张东刚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要求,着眼人类美好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倡议。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征程的新起点。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去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牢记习近平主席重要嘱托,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研究、实践,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张东刚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以举办此次论坛为契机,坚定不移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持续为全人类应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贡献更多人大智慧、人大方案、人大力量!

孙壮志表示,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考虑到了阶段性、地域性的差异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合作新理念、新模式。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全责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谢尔盖·格拉济耶夫表示,当今世界飞速变化,全球政治经济的治理范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资金合作总额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超过了亚洲开发银行及其他国际性金融组织的总和。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引擎。

阿依古丽·阿布德拉耶娃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热”和“中文热”在中亚地区持续升温。相信未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合作、与中亚地区的合作将会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战略中心主任埃尔多·图利亚科夫先后发言。

田德文表示,在新时代中国外交框架下,“一带一路”倡议是最重要的标志性项目。展望未来,人类将长期处于以新型国际关系模式超越西方国际关系模式的过程中,这将是一个以“丝路精神”超越“冷战思维”的过程。

杨光斌表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当下中国的全球身份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我们提出了“世界政治学”来解释中国的全球身份变化,这是基于世界市场形成的政治思潮所推动的制度变迁以及由此塑造的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为观察世界秩序变化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埃尔多·图利亚科夫表示,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重要的外交和经济合作伙伴。近年来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蓬勃发展,中乌两国共同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促进了地区和世界繁荣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在随后举办的主论坛和分论坛上,围绕“历史与时代:‘一带一路’十年成就回顾”“倡议与理念:‘一带一路’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与发展:‘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绿色发展与人文合作”等主题开展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书记高京斋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在论坛闭幕上致辞。高京斋表示,要把“一带一路”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华文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让共建“一带一路”在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周期行稳致远。张晓京表示,教育交流合作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希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更多年轻人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在跨越山海的行走中增进理解、增强互信、增加合作,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携手并进。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协办。

分类: 全球治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