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工作规划
2016年11月04日  |  来源: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  |  阅读量:1601

中国农业大学做好新时期

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工作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外〔2016〕46号)的相关规划,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农大校字〔2016〕20号),学校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工作规划如下。

一、学校国际合作发展的基础

(一)近期取得的成绩

学校已经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国际合作网络体系,重点开展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全方位、讲实效的合作与交流工作。累计建设了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我校聘请海外专家人数连续快速增长,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实质工作比例持续上升。海外交流师生人数不断增加,国家公派研究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留学生招生及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我校成立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8个。中国-坦桑尼亚农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扩大了学校在非洲的影响,中国-荷兰奶业发展中心的建立,树立了国际化产学研三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典范。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学校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综合办学实力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着较大差距;高层次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创新平台和标志性成果数量偏少;国际影响亟待提升。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充分、准确地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认真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增强忧患意识,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使命感,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坚定不移地加快学校改革发展步伐,持之以恒地推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进程。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进一步树立开放办学理念,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强化国际意识,扩大国际视野,吸收国际经验,比照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增加新动力。

坚持将国际化发展作为开放办学的着力点。以世界一流为标准,将国际化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中。积极参与教育援外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和农业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全方位提升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主要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稳居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一批优势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在农业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10个左右的学科进入ESI数据库世界前1%,其中部分学科居世界前茅;建设10个左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产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一流成果;培育30个左右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一支100人左右的领军人才队伍和支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青年人才队伍;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援助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形成良好的国际声誉。

三、建设任务

(一)强化学科高峰,带动一流大学建设

按照国内学科体系分类,发挥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生物学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等8个高峰学科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资源配置中对高峰学科予以优先支持,实行统筹规划、常态支持和绩效考核、动态支持相结合的建设机制。按照国际学科体系分类,到“十三五”期末,新增2-3个学科进入ESI前1%;现有ESI前1%学科的国际影响和排名有较大幅度上升;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在稳居前1‰的基础上,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其中的农业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大学的前三强之列,带动学校整体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二)构建国际培养环境,拓宽学生学术视野

继续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项目,增加博士生和硕士生中外联合培养和中外合作办学计划;设立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基金,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支持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和专题系列讲座,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到校开设研究生课程,开展学术研讨;加强本科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建立中外联合培养的制度框架,鼓励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双学位项目。努力构建国际培养环境,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力争到2020年,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博士生达到300人左右。

(三)聚焦持续创新能力,搭建重大科技平台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农业领域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结合我校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按照国家2030年农业大战略区域布局,聚焦持续创新能力,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形成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开发并搭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农业教育和科技强国以色列等国家的科技平台。

(四)构建国际交流网络,深化教学科研合作

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网络体系。到“十三五”期末,重点建设5-10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院校,与30个左右的国外高校保持经常性的往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与100个左右的国外高校或机构保持合作关系,初步构建金字塔型的国际合作网络体系。集中资源配置,有重点地开展校际互访、教师交流、国际学术会议、教育合作项目等,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国际化水平。以合作培养博士生为载体,在重点科研领域开展可持续合作,显著扩大联合培养学生规模,提高科研合作水平,增加高水平论文成果数量。加快实施我校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实质性教育合作项目,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专家学者。

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着力提高国际化授课能力,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学生培养国际化,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继续推进留学生英文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留学生汉语教学和培训,完善留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显著提高我校来华留学的培养质量。推进学院与国外院校对接交流,深化实质性合作。鼓励各学院自主开发留学生项目。

(五) 整合校内资源,挖掘国际化办学潜力

积极推动我校与国外战略合作院校的校际战略合作平台建设,以中外合作培养博士生为可持续的合作机制,促成我校与国外合作大学高层的可持续战略对话,以及重点科研领域的可持续战略合作,不断提高联合培养学生、合作科研和联合发表成果的规模、质量与水平。参照国际质量标准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建立本科专业自我评估与调整机制,促进学生交流,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以及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国际化。继续开展课程国际化项目,建立中外联合培养的制度框架。统筹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学校、国外高校的办学资源,支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双学位”项目。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继续实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增加博士生和硕士生联合培养计划,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环境。

(六)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

开展“一院一平台”建设,根据各个学院的发展定位、目标和积极性,支持学院精选国外相同学科高水平院校,建设学院级国际化科研和教学合作平台,并保持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平台以中外合作培养各层次人才为可持续合作机制,引进国外课程和教师,对学院科研和人才培养产生双轮驱动作用,同时带动中外双方师生的双向流动。

通过“一院一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外国专家项目的支持立项,吸引更多世界顶级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和短期工作,提升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成果;通过校内配套经费,加强对我校与国外高水平教授和研究团队合作的支持力度,提升与国际高水平教师、研究团队的合作成果;积极配合国家留学基金委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到国际高水平学科和实验室进修和访学,拓宽青年教师成长空间;为主办高水平国际会议提供全方位的积极支持;有针对地选择来华留学合作伙伴,重点布局,调整留学生生源国别结构,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加强英文授课专业建设,丰富留学生课程、专业和项目资源,改善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增强对优秀外国学生的吸引力。

(七)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传播中国发展经验

落实国家科技和文化输出战略,提高我校在特立尼达多巴哥共和国西印度大学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将我校与特多西印度大学“中特农业创新园”建设为科技援外的典型样板工程。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优势,以及我国农业科技和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合作并推介中国“三农”发展经验,发挥教育援助在“南南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非洲、加勒比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我校对外教育培训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设,建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端教育援外基地,为世界农业发展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以国际化校际合作为依托,积极推动校办产业对南亚、西亚、东欧各个友好合作国家的科技和产品输出。协助校友会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北美和欧洲等地海外校友会的建立和发展。


分类: 全球治理 201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