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行动纲要
2017年02月28日  |  来源:宁波市人民政府网站  |  阅读量:3284

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是我市“十三五”规划确立的重要任务,是宁波“一圈三中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宁波早日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重要支撑。根据《宁波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一圈三中心”实施方案》(甬党办〔2016〕75号)的总体部署,为加快推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建设,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重大意义

对外开放是宁波的突出优势,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率先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构筑开放型经济优势,成为我国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大市和长三角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要求宁波加快构筑大开放新格局、塑造大开放新优势,为巩固宁波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助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发展、全面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和东方文明之都提供重要支撑。

——建设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先机的战略举措,是宁波借助全球资源加速流动与配置的有利形势,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建设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是服务与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推进宁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巩固宁波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建设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是更好地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宁波加快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发展,充分借助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促进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宁波作为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全力支撑我省构筑“一体两翼”省域空间发展格局。

——建设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是打造港口经济圈、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和东方文明之都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宁波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增强区域合作紧密度、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开放大市”向“开放强市”转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全球开放经济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强化国际贸易发展为根基,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目标,以加强双向开放合作为重点,以扩大人文交流互动为纽带,以营造国际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面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高端要素聚合力、经贸合作辐射力、人文交流传播力、营商环境吸引力,将宁波建设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改革作为建设经贸合作交流中心的全局统领。深化经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放宽投资准入门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

坚持把开放作为建设经贸合作交流中心的核心理念。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国内城市开放合作交流,强化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链接,推动国际国内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把创新作为建设经贸合作交流中心的根本动力。以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品牌价值创新,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探索经贸合作交流的新领域、新模式、新平台、新技术,实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把协调作为建设经贸合作交流中心的重要手段。着力形成统筹投资与贸易、内贸与外贸融合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进,投资和引智引技并举,网上虚拟市场与线下实体市场并行,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国际经济、贸易、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主体,建成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高标准开放平台,引进一批国际化高端人才,国际化宜商宜居宜业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经贸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地位基本确立,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

到2030年,城市国际化软、硬实力显著增强,外贸领域国际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有效增强,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

2.具体目标

——全面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对外贸易规模保持全国前列,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上升,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服务贸易规模占全市进出口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比重上升,城市外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互联网+外贸”领域培育出一批新业态企业,基本形成优进优出的开放格局。

——全面提升高端要素聚合力。到2020年,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效应显著,集聚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本土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服务机构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大规模、高质量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居全国前列,以高端链接带动高端辐射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层级对外开放平台载体实力增强,形成一批有宁波特色的国际产业合作园和境外产业园区。

——全面提升经贸合作辐射力。到2020年,宁波都市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度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经贸合作交流作用突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初显成效,本地企业市外境内投资和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市外商会数量不断增加,培育形成一批行业性要素交易市场和区域性商务服务机构。

——全面提升人文交流传播力。到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国际友城数量达到100对;一批国际性组织机构落户宁波,海外华侨华人和侨社力量不断壮大,官方交流和民间互动活跃发展;境外旅游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商务交往不断深入,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赛事和会议论坛,“宁波帮”、甬商文化、佛教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

——全面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到2020年,经贸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型服务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行政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逐步形成;国际化人居环境全面优化,涉外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高端要素资源较为集中的开放创新高地。

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发展指标一览表

领域

指标项

2015年基数

2020年目标值

国际贸易

竞争力

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

2.5

2.7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

6.4

10

服务贸易占全市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

7.99

1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

25

30

跨境电商贸易额占进出口额比重(%)

1.36

15

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宁波排名

11

争取进入前10

高端要素

聚合力

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家)

[49]

[>60]

本土跨国公司数量(家)

——

10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2.3

>50

实际中方投资额(亿美元)

12.8

>20

技术合同进出口额年均增速(%)

7.8

8

累计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数(家)

[15]

[20]

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人次)

[7400]

[15000]

经贸合作

辐射力

口岸进出口额年均增速(%)

3.7

≥3.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

14.5

10

市外宁波商会数量(家)

37

45

连锁企业市外网点数(个)

505

650

举办经贸类(贸易类)展会个数(个)

42

60

人文交流

传播力

国际友城数量(对)

76

100

国际组织总部及地区代表处(商会、协会代表处,商贸、投资促进代表处)数(家)

1

5

出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221

≥300

举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项)

8

>10

举办国际文化展演数(次)

12

≥20

举办国际性会议论坛个数(个)

9

15

营商环境

吸引力

贸易便利化

——

贸易便利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投资便利化

——

投资便利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政府透明度

——

创新型服务政府和法制化营商环境逐步形成

国际院校数量(个)

7

10

境外医疗机构落户数(个)

2

≥2

外籍常住人口数(人)

8000

>10000

注:内数据为累计数。

三、重点任务及工程

(一)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

以加快国际贸易发展为根基,推动国际贸易稳市场、扩份额、调结构,加快业态创新,培育以技术、服务、品牌、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促进外贸优进优出,全面提升宁波国际贸易竞争力。

1.扩大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出口市场结构和布局从传统市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发展转变,巩固深耕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保持并提升我市在全国的出口贸易份额。做大做强外贸市场主体,持续实施外贸实力效益工程,提升外贸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全球市场议价能力;鼓励中小微外贸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众包等新模式提升盈利能力,培育支持涉外创客、跨区域创业等新型贸易主体,形成外贸主体活力发展态势。发挥会展对贸易的促进功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之都,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利用会展平台提升市场开拓能力。以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和出口退税账户质押融资规模,提高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一般贸易出口的渗透率。

2.提升外贸产品竞争力。抓住“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和智能经济发展机遇,立足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根基,围绕“3511”产业体系,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打造新的出口主导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做大做强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出口基地,形成高端产品供给力。大力实施出口品牌战略,鼓励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工业制成品和农产品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宁波品牌。深入推进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持续开展国际通行的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健全质量安全责任追溯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大力发展进口贸易。发挥口岸集散优势,推进宁波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建设,加快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宁波保税区进口商品市场等专业进口市场发展,积极申报活体植物、冰鲜水产品、进口肉类、进境水果等指定商品进口口岸,不断提升口岸服务功能。优化进口商品结构,鼓励增加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紧缺资源进口,稳定大宗原材料及能源资源进口,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先进进口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引导有条件的外贸企业开展国内外流通渠道对接,拓展进口产品内销渠道网络。合理增加优质消费品进口,鼓励贸易企业经营代理国外品牌,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4.补强服务贸易发展短板。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巩固运输、展览、旅游、工程等传统服务贸易优势,培育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信、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医疗等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支持“互联网+”与服务贸易融合所带来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宁波国家高新区、鄞州区、江北区和北仑区服务外包示范园区集聚效应,鼓励各地围绕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金融保险、文化创意、软件研发等领域建设一批服务外包特色园区,提升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国际竞争力。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带动货物、设备、技术出口。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的服务贸易促进和数据统计体系,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交流平台,完善服务贸易统筹协调机制。

5.推动外贸新业态发展。促进“互联网+外贸”发展,深入推进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重点在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开展改革,构筑与跨境电商发展相适应的海关监管、税收管理模式及可信交易、快捷结算、便利商务、协同物流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B2B和B2C并重”、“进出口并举、以出口为主”的发展格局。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家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建设国际贸易云服务平台、国际保理第三方服务平台。推动市场采购贸易发展,扩大宁波进出口商品市场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成效,争取余姚塑料城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积极培育发展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离岸贸易、租赁贸易等新兴贸易方式,拓宽外贸新渠道。加快推动贸易物流融合发展,以多式联运为基础,培育贸易物流运营商和供应链管理平台企业,形成贸易物流融合发展对外贸提质增效的长期支撑力。

专栏1:外贸提质增效工程

1.实施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充分利用国家已签署生效的14个自贸协定,支持企业巩固深耕北美、亚欧等传统市场,完善企业境外贸易营销渠道、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渗透力;重点开拓发展潜力大的“金砖国家”和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全面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引导企业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零税率政策,深度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市场,逐步提高新兴市场出口比重。

2.打造“宁波制造”出口品牌。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质优宁波”建设,培育一批“宁波制造”的精品品牌企业,鼓励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商标注册、体系认证和专利申请,到境外收购和租用国际品牌、兼并国际品牌企业,到境外建立品牌设计、营销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行业出口品牌和区域出口品牌。

3.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优质商品进口。重点支持先进设备、先进技术进口,扩大大型机械设备、海工设备、船舶及关键零部件进口,鼓励铁矿石、煤炭、燃料油、液化气等战略性资源回运,合理增加奢侈品、高档优质农产品等进口。

4.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着力推进服务贸易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和中的比重,积极探索适应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5.深化中国(宁波)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保税区园区、海曙园区、鄞州园区、空港园区、江北园区等授牌跨境电商园区建设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贸易服务链;加快推进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中心、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国际物流园等一批跨境电商物流园区建设运营,鼓励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发展自营海外仓、海外体验店和配送网点。至2020年,培育20个跨境电商外贸产业基地。

(二)提升高端要素聚合力

以提升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为核心,搭建高层级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开放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形成高端要素聚合力。

1.提高外资利用规模与质量。把利用外资作为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国际招商工作“一把手”工程,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吸引外商投资出口大企业以及贸易型、功能型跨国公司在甬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领域,围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引进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外资企业;抓住国家大幅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契机,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在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新的外商投资热点。鼓励境外投资者或本地企业以并购、增资、集团资金集中运营、境外借款、境外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引进国际资本。鼓励优势产业及相关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项目合作,以本土化合作吸引和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宁波。

2.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实施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工程,重点支持本土大型企业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大型高科技公司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发展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品牌形象好、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国际化企业。鼓励本土跨国公司创新股权投资、战略联盟、技术许可、基金投资等对外投资方式。支持“走出去”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跨国并购、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境外工程承包等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力推进“浙商甬商”回归,鼓励企业在宁波设立国际化功能性总部,引导企业将高端产业环节回归宁波。

3.建设高层级开放平台。发挥宁波港口经济优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梅山新区,强化开放、创新、制造、国际化等功能,建设成为适应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的开放创新引领区。抓好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改工作,继续推动宁波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宁波综合保税区,指导各开发区整合空间布局、提升发展水平、优化管理体制。把握宁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契机,将宁波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地、国际科技合作高地、人文交流新平台。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北欧工业园、中捷(宁波)产业合作园等一批国别园建设,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的国际特色产业合作新平台。加强境外中东欧宁波园建设,扶持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境外工业园、产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等,形成一批紧密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境外合作平台。

4.鼓励资本全球化运作。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趋势,把对外投资作为主动布局全球价值链的关键举措,形成制造业、服务业、资源开发、高科技四大领域并举的境外资本运作格局。支持企业在非洲、南美等资源国参与战略资源开发、建立矿产资源供应基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跨国技术并购和技术转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在东南亚等国家设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推动优势产能海外布局,形成资本在全球的协同配置。积极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本地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国际结算、融资、出口信贷等配套服务;鼓励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联合走出去,探索设立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投融资。

5.汇聚国际化高端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更加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3315计划”、“泛3315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培养一批港航物流、信息经济(电子商务)、金融创投等领域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举办海内外·宁波周、留学人才创业行等人文交流活动,引进经贸合作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加强本地高校对电子商务、服务贸易、供应链管理、智慧物流等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中外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支持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等搭建专业化人才培训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熟悉企业国际化经营、贸易、投资规则的综合型人才。

专栏2:高层级开放平台培育工程

1.打造国家级梅山新区。依托梅山保税港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国际海洋科技生态城等平台,加快建设国际化开放大平台,打造新型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区、港口经济圈核心功能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承载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区、国际化滨海宜居新城。

2.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推动宁波出口加工区加速转型,促进象保合作区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宁波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进出口加工基地、物流分拨基地、高附加值产品流通加工集散基地、对台经贸合作和海洋经济发展基地。

3.推进国际合作园建设。立足宁波优势产业集群与全球创新尖峰、产业高地共建国际合作园。进一步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中捷(宁波)产业合作园建设工作,培育和认定一批省级、国家级国际合作园,注重形态开发、功能开发和生态开发并重,建设成为集创业创新、产业发展、商住休闲、文化承载、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合作重点平台。

4.强化境外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中策尼日利亚宁波工业园、百隆东方越南宁波园中园等现有一批境外生产制造、贸易营销和资源开发基地提升发展,协助境外基地主办企业开展招商招展等推介活动,深化境外合作内容。支持宁波南车产业基地中东欧营销中心等新兴境外基地建设发展,引导更多宁波企业“抱团”走出去。

(三)提升经贸合作辐射力

以加强经贸开放合作为重点,围绕贸易投资、港航服务、商品流通和基础设施网络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深入拓展与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彰显宁波对内对外经贸合作辐射力。

1.提升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坚持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宁波都市圈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发挥宁波都市圈中的极核作用,构建跨区域重大合作平台,以甬舟共建自由贸易港区、甬台共建三门湾产业集聚区等为重点,打造区域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宁波都市圈。全面对接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复制推广上海贸易监管创新经验,以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发挥各地产业比较优势,推进宁波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间经济合作交流,共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

2.提高对内陆市场流通辐射能力。以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干线港和江海联运综合枢纽港地位,发挥宁波舟山港国际航运服务和海事服务对内陆港发展的带动作用。依托优势产业集群及重大要素交易平台,建立国际化的期货交易市场和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构筑“宁波价格”和“宁波指数”体系,放大宁波全球商品采购、交易、流通网络对内陆市场的辐射效应。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促进优质商品和服务集聚,增加优质进口商品直销渠道,实现在宁波买全球、卖全球,提升宁波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3.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宁波民营企业活跃、民营资本充裕的突出优势,分步骤推进商品输出、产能输出、资本输出、模式输出和文化输出。重点搭建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平台,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商品、服务、技术出口。依托宁波大港优势,积极争取宁波舟山港作为发起方组建海丝港口国际合作组织,建设亚太港口事务国际合作中心;以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为核心,推进“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完善“海上丝路指数”体系。积极争取在对外开放领域开展先行试点,巩固提升宁波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用。

4.构建区域合作大通道。加强宁波国际强港建设,进一步完善沿海内支线、长江内支线、近洋支线布局,深入嵌入境内江海联运和海铁联运网络,增密海洋运输航线;畅通“海甬欧”贸易物流通道,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推进舟甬金铁路、沪嘉甬跨海铁路、甬温沿海高铁建设,争创国家海铁联运综合发展试验区;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宁波航空公司和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加大国际及国内主要干线城市客、货运航线开辟力度,不断完善辐射东南亚连通洲际的客货运航线网络,构筑覆盖海、陆、空的立体式交通网络。

专栏3:经贸辐射力提升工程

1.提升宁波都市圈经贸合作能级。以全面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甬舟台港口区域联合开发,共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三门湾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项目;建立宁波与舟山、台州等浙东地区城市的国际经贸合作平台共建发展机制,积极参与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进一步提升宁波都市圈的经贸合作平台服务能级和影响力。

2.发挥宁波舟山港枢纽作用。以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为契机,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和高效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加密宁波舟山港至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港口的集装箱班轮密度,提升腹地铁矿石、油品、煤炭等揽货能力和多式联运比例,促进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范围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资本信息加速向宁波舟山港流动配置,提高宁波舟山港口岸对内陆货物转口过境的辐射力。

3.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国际进口消费品采购、加工、分销为重点,促进优质商品和服务集聚,形成宁波优质进口消费品对内陆消费市场的流通影响力。以中东欧进口商品为重点,搭建中东欧国家特色产品展等系列消费平台,形成新兴消费热点。以跨境电商为引领,促进“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宁波企业运用定制化、体验式等新模式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四)提升人文交流传播力

以扩大国际人文交流为纽带,全面拓展文化、科技、教育、医疗、旅游等社会领域的官方交流和民间互动,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和拓展宁波城市影响,提升人文交流传播力。

1.扩大友城交流合作。以国家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交流为契机,推进宁波与欧盟、东盟、APEC、日韩等地区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全面开展实质性交流和合作,争取每年新增一定数量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中东欧国家的友城结好工作,努力打造国内友好城市交流典范。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合作,在服务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争取宁波发展机遇。

2.对接引入国际组织机构。发挥宁波大港优势,积极促成港口对外结好,牵头建立国际化的港口合作服务组织,争取亚太港口服务联盟在宁波设立研究机构,推进“中国航海日”论坛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合作网络。加强与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领馆的交流,拓展国际合作的空间,争取利用国家总体外交资源为宁波城市国际化提供支持。积极与联合国驻华机构、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产业联盟组织分支机构、国际智库落户宁波。

3.拓展民间交流渠道。利用遍布全球的海外“宁波帮”的天然桥梁作用以及“千军万马”的外贸企业、港通天下的国际航线等渠道优势,多领域、多渠道、多元化推进民间人文交流。鼓励本地高校增加留学生招收比例,以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带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民间交流互动。发挥好对外友协、非政府组织、经济团体、学术机构等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与国外交流基金会、国际慈善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和机构建立紧密联系,保持经常沟通。

4.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战略,重点推动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积极申报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提升奉化雪窦山“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知名度。承办、协办国际女排精英赛、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继续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全方位推广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形象,打造独特魅力的“东方文明之都”。打造若干具有宁波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借助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契机,加强境外旅游客源地推介。

专栏4:人文交流创新工程

1.打造“一带一路”友城群。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的结好力度,重点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友城群、中东欧友城群,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建立市级高层定期会晤机制和重点领域双边对话协商机制,提高交流合作实效。至2020年,全市友城结好数量达到100对。

2.深化中东欧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层级,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城市市长论坛、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常年展、中东欧国家侨商宁波峰会,争取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综合试验区试点,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交流合作与沟通洽谈的国家级平台。

3.推进民间对外交流合作。统筹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开展中国航海日、国际港口文化节、“丝路宁波”等一批品牌活动。推动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高等院所的对外友好交流,推进甬商文化、心学文化的对外传播;积极推动亚太港口服务组织研究中心、职业教育援外基地等一批民间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

(五)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力

建立与高标准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衔接的制度体系和服务机制,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企业和机构落户宁波,打造贸易投资制度环境新高地。

1.加快推动贸易便利化。全面对接国家自贸区创新举措,加快中国(宁波)国际贸易便利化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便利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的体制机制。建设、运行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建立与跨境电商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推广集中汇总纳税、期货保税交割、保税物流联网监管、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等制度,探索服务贸易便利化创新举措。大力推进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打造更加高效的贸易物流服务体系。规范进出口环节各项收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贸易负担。

2.优化双向投资服务体系。搭建政银信全方位合作的“走出去”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发布国别投资合作指南、投资产业指引、投资障碍或风险分析报告等公共信息和支持政策。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对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由审批改为备案。依法依规强化外商投资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外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搭建外商投资企业信息服务和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各类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3.完善市场法治环境。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和贸易惯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推广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应用,提升监管效能;完善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商协会及应诉企业“四体联动”的贸易摩擦有效应对机制,健全贸易摩擦预警网络体系和产业安全体系的联动机制,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坚持执法与保护并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纠纷调解、援助、仲裁等服务机制,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4.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入推行“五证合一、一证一号”等改革措施,建立有利于营商的制度环境。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持续推进经贸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人才、融资、政策、审批、法律等各项服务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在提供政策咨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解决行业内共性问题及需求。

5.改善国际化人居环境。积极推进教育、医疗领域的国际化,高标准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和国际医疗机构,完善国际化教育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化服务设施布局和建设一批国际示范社区,提升国内外人士生活品质。健全外籍人士出入境管理和服务,争取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完善涉外公共服务和华侨回国定居制度。扩大双语标识覆盖面,增加涉外政府窗口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外语服务内容,营造双语环境,增强海外华侨和外籍人士的城市归属感。

专栏5:贸易便利化提速工程

1.推进浙江宁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建设适应国际贸易便利化协定的集申报、监管、放行、仓储、物流及金融服务等环节于一体的“单一窗口”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操作成本。简化和统一单证格式与数据标准,实现申报人通过“单一窗口”向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一次性申报,口岸管理相关部门通过电子口岸平台共享信息数据、实施职能管理,执法结果通过“单一窗口”反馈申报人。

2.完善“大通关”协作体系。加强部门协同力度,推进“一站式作业”,实现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全面实行集装箱进出口货物一次开箱、联合查验,减少进出口货物在口岸的作业环节。拓展和规范通关服务,灵活采取“5+2”、“7×24小时”、预约制等服务模式。深化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实现检验检疫报检、查验、放行全程无纸化。

3.建立高效监管体系。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推进监管单位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进出口货物口岸放行、事中事后监管、后续核查工作机制,推行“申报放行”、“验证放行”、“抽样放行”、“监管放行”等模式。完善口岸监管执法互助机制和案件通报移交制度。

4.搭建便利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外贸、投资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向上对接国家、横向对接各职能部门、向下对接县市区的综合服务平台。搭建物流运输等专业化服务平台,为贸易关系人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公开、业务对接等综合性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宁波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市级有关部门及区县(市)、园区管委会为成员单位,统筹研究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举措,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委,协调重大问题,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建立市领导分工联系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实施主体和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加强跨部门沟通与协作,推动协调难度高、影响面广、带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制定完善全市推进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创新集成在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人文交流、城市国际化建设等领域的配套扶持政策,优化政府采购、财税支持、金融支撑、税费改革等方面的实施细则。研究制定应对新业态发展的前瞻性政策,做好向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汇报衔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政策试点。

(三)强化要素资源保障

发挥财政资金、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建设。鼓励民营资本利用PPP等新兴投资模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用地、用海保障,强化对用地、用海规模控制、布局引导和集约利用,探索建立以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创造税收等为指标的用地、用海标准体系。

(四)建立科学考评体系

建立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考核评价体系,围绕国际贸易竞争力、高端要素聚合力、经贸合作辐射力、人文交流传播力、营商环境吸引力五大指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合理分解年度部门绩效考核任务指标,加强各成员单位目标考核管理,做好年度考核、中期考核及反馈工作。

附件:

1.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指标体系表

2.经贸合作交流中心重点项目表

附件1 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指标体系表

领域

指标

指标说明

2015年基数

2020年目标值

牵头部门

国际贸易竞争力

进出口额占全国比重(%)

反映城市外贸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位置

2.5

2.7

市商务委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

反映外贸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6.4

10

市商务委

服务贸易占全市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

反映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及在全市外贸中的地位

7.99

10

市商务委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

反映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在城市外贸市场中的地位

25

30

市商务委

跨境电商贸易额占进出口额比重(%)

反映外贸新业态发展水平

1.36

15

市口岸打私办

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宁波排名

反映城市整体外贸竞争力

11

争取进入前10

市商务委

高端要素聚合力

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家)

反映城市对国际知名企业的吸引能力

[49]

[>60]

市商务委

本土跨国公司数量(家)

反映城市国际资源配置主体发展水平

——

10

市商务委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反映城市经济体与FDI的关联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

42.3

>50

市商务委

实际中方投资额(亿美元)

反映城市对外投资水平

12.8

>20

市商务委

技术合同进出口额年均增速(%)

反映城市对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能力

7.8

8

市商务委

累计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数(家)

反映城市金融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15]

[20]

市金融办

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人次)

反映城市对全球高端人才的集聚能力

[7400]

[15000]

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

经贸合作辐射力

口岸进出口额年均增速(%)

反映城市货物集散和港口辐射能力

3.7

≥3.7

市口岸打私办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

反映城市消费辐射力

14.5

10

市商务委

市外宁波商会数量(家)

反映城市商帮辐射力

37

45

市经促办

连锁企业市外网点数(个)

反映城市商品辐射力

505

650

市商务委

举办经贸类(贸易类)展会个数(个)

反映城市对外地企业的聚合能力

42

60

市会展办

人文交流传播力

国际友城数量(对)

反映城市跨国城际交流能力

76

100

市外办

国际组织总部及地区代表处(商会、协会代表处,商贸、投资促进代表处)数(家)

反映城市在国际交往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1

5

市外办

出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反映城市国际商务交往传播力

221

≥300

市旅游局

举办国际品牌体育赛事(项)

反映城市国际关联度和影响力

8

>10

市体育局

举办国际文化展演数(次)

反映城市国际关联度和影响力

12

≥20

市文广新闻

出版局

举办国际性会议论坛个数(个)

反映城市国际关联度和影响力

9

15

市会展办

营商环境吸引力

贸易便利化

反映贸易便利化水平

——

贸易便利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市商务委

投资便利化

反映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

投资便利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市商务委

政府透明度

反映城市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

创新型服务政府和法制化营商环境逐步形成

市法制办

国际学校数量(个)

反映城市教育国际化水平

7

10

市教育局

境外医疗机构落户数(个)

反映城市医疗国际化水平

2

≥2

市卫生计生委

外籍常住人口数(人)

反映城市国际吸引力

8000

>10000

市公安局

注:内数据为累计数。

附件2 经贸合作交流中心重点项目表

类型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年限

项目内容

项目

总投资

“十三五”计划投资

牵头部门

园区载体类

1

中意(宁波)生态园

2014-2020年

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和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集聚一批研发机构,建成开发集约化、产业低碳化、环境友好化的国际生态型园区。

318亿元

——

余姚市政府

2

中东欧(宁波)工业园/中捷(宁波)产业合作园

2015-2025年

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一期占地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打造成为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环保设备、文化创意、特色轻纺等产业为主,承接中东欧先进制造业转移的国际化特色产业园。

40亿元

25亿元

慈溪市政府

3

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

2012-2020年

用地面积约2130亩,分为码头作业区、检测检验区、汽车堆场区、综合配套和增值服务区四个功能区,建设形成具有高辐射力、高附加值的进口汽车综合产业链,打造长三角地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最便捷的通道和集散地。

约40亿元

——

梅山保税港区

管委会

4

宁波高端装备进出口基地(小港)

2016-2018年

规划面积4.84平方公里,打造成为以智能制造装备、光伏及新能源装备、关键基础件等为主导的进出口贸易基地。

——

56.8亿元

北仑区政府

5

宁波电子商务城江北园区

2016-2018年

核心区规划面积3.6万平方公里,集聚发展电子商务为核心,着力构建类金融、智慧产业、文创产业 、总部经济的“1+4”产业生态圈,打造电商经济引领的城市经济示范平台、“两化”融合的“中国制造2025”示范平台、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化示范平台、创业创新的人才集聚示范平台。

——

45亿元

江北区政府

园区载体类

6

宁波电子商务城海曙园区

2016-2023年

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2061亩。海曙园区主要建设众创空间、五江口地块、丁家地块,打造成电商科研基地和大型电商总部基地。

181亿元

110亿元

海曙区政府

7

宁波电商城物流中心

2016-2025年

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化智能物流,打造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专业物流园区、宁波市电子商务物流集散枢纽。

150亿元

30亿元

江北区政府

8

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

2013-2018年

规划面积12.05平方公里,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和高新技术项目。

——

——

余姚市政府

9

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

2014-2019年

用地面积约200亩,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引进新材料科领域研机构、大院名校、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机构,集聚一批新材料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机构,搭建新材料产业信息流通与招商服务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新材料研发创新基地、新材料领域企业总部的集聚地。

25亿元

21亿元

宁波国家

高新区管委会

10

宁波诺丁汉国际创新创业孵化园

2017-2020年

规划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园区以科技创新创业为核心,通过资本、新技术和创意的有机结合,打造让海内外的学生、老师和创意实践者、科创公司、业内精英、政府官员等多向交流合作的创新创业国际化平台。

1.5亿元

1.5亿元

市教育局

11

宁波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016-2020年

建成20个国家级、30个省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带动我市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提升,形成区域产业品牌优势,不断扩大“宁波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

——

市商务委、宁波检验检疫局

经贸合作类

12

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

每年

由中国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商务部相关司局、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商务厅承办,每年6月8日至12日举行,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以投资贸易为主题的综合性博览会。通过举办会议论坛、投资洽谈、贸易展览、人文交流等系列活动,打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全面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

——

——

市商务委、

市外办

经贸合作类

13

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

每年

浙洽会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对外经济贸易交流活动,每年6月8日至12日在宁波举办。通过举办专场产业对接、项目推介和签约、国际双向投资、投资考察等一系列活动,加快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全面提升浙江参与国际合作水平。

——

——

市商务委

14

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每年

由国家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四大进出口商会和中国外贸中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协会协办,每年6月8日至12日在宁波举办。通过组织境内外外贸企业和国内精品、名品参展,打造“日用消费品中国第一展”。

——

——

市商务委

15

中东欧国家侨商宁波峰会

每年

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主办,每年6月8日在宁波举办。峰会以经贸合作为纽带,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凝聚侨界力量、发挥侨界优势、创新发展模式”的宗旨,引导侨商来甬投资兴业,服务宁波企业走出去。

——

——

市侨办

16

甬港经济合作论坛

每年

每年轮流在宁波和香港举办,通过在贸易投资、金融会展、教育文化、人才科技、港航物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打造宁波、香港两地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

——

市侨办

17

境内外宁波周

每年

境内外宁波周以国家战略和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为引领,通过开展投资贸易洽谈、新兴产业对接、城市形象推介、教育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与国内外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经贸交流合作。

——

——

市商务委、

市经合局、

市外办

18

浙江 台湾合作周宁波专场活动

每年

由宁波市政府、浙江省台办等单位主办,通过专题活动和实地考察对接,提升我市对台经贸合作水平,深化宁波与台湾各领域、各层次合作交流。计划每年邀请与会台湾客商100位,达成签约项目10个。

——

——

市台办

经贸合作类

19

中国浙江 宁波人才科技周

每年

每年9月在宁波举办,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深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人才资本产业国际化交流,打造海内外人才、科技、教育、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及全国有较高影响力人才综合开发品牌活动,为加快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一圈三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

——

市委组织部

(市委人才办)

20

中东欧侨团联盟促进中心

2016-2020年

中东欧侨团联盟促进中心是与中东欧国家侨团侨商加强联系的常设机构,通过定期组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推进宁波企业和宁波产品走向中东欧国家。

——


分类: 全球治理 201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