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带一路”大事记:共建“一带一路”发生了这些重大变化
2019年01月10日  |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  阅读量:20195

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走过五年征程,继2013年率先出台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后,服务贸易首张“负面清单”再度在上海问世。今年10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发布,这份清单将进一步消除服务贸易壁垒,形成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服务贸易市场,推动我国接轨高水平协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进一步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提升在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

今年,第二批3家自贸试验区迎来三年窗口期,国务院5月统一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进一步深化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各个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更加清晰,成为未来两到三年进一步深化这3家自贸试验区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它们的改革开放进入2.0阶段。

今年,第三批7家自贸试验区度过周年考,河南自贸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4.44万家名列榜首,“一带一路”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为区内企业提供“门到门”服务;同样是中部枢纽的湖北自贸试验区瞄准新能源、高科技,开启与“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对接、升级合作新通道。四川、陕西、重庆共同承担起了“向西开放"的重要任务,多式联运互联互通的同时,“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也在这里展开。今年,国际海事博览会在浙江自贸区举行,朝着不产一滴油的“国际油港”狂奔而去;7月,“中俄粮食走廊”项目正式落户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每年在俄罗斯合作生产2000万吨粮食,是近年来中俄双边农业合作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

今年,海南自贸试验区获批,成为中国第12个自贸试验区,也是我国迄今面积最大、第一个全域性的自贸试验区,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一直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高地,自贸试验区获批设立,对海南的意义不言而喻。

今年,两张“负面清单”再瘦身。6月,中国发布“2018年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自贸试验区版的“负面清单”,从2013年的190条减少到45条,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医药制造、道路运输、保险、会计审计等领域都开始向外资开放。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中国继续放宽市场准入,显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

今年,《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出炉,这份“改革创新53条”在现有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基础上,提出有关开放举措,其中39项适用于全部所有自贸试验区,14项适用某个自贸试验区。内容包括支持自贸区内个人按照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支持在有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支持自贸试验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境外机构和境外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等,获赞打破准入后的“玻璃门”。

中欧班列:提前2年实现目标

提到“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欧班列占据着重要一笔。今年3月份,中欧班列年累计开行数量达到1000列——2016年破千用了256天,2017年破千用了133天,2018年破千仅用88天。

2018年,中欧班列共开行6363列,同比增长73%。其中返程班列2690列,同比增长111%。累计开行超过12000列,提前两年实现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确定的“年开行5000列”目标。

今年,中欧班列的朋友圈继续扩展,国内开行城市增加了13个,目的地新增2个欧洲国家的8个城市,目前中国境内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达到59个,可到达欧洲15个国家的49个城市,回程班列数量与去程班列的占比已达到72%,基本实现“去4回3”,重箱率、计划兑现率等质量指标也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59个国内开行城市中,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2018年分别开行1587列、1442列、1235列、752列、423列,名列前五。这五城开行班列数量占总开行数量的8成以上,大幅“领跑”。

31省区市“百花齐放"

1 2 3 4 5 6 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