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琪轩:大国战略竞争与美国对华技术政策变迁
2020年08月18日  |  来源:《外交评论》2020年第3期  |  阅读量:7863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试图说服盟友一道执行其对外技术政策,比如,美国希望盟友与其一道拒绝华为的电信网络产品,此举主要目的在于抑制华为等中国高技术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对进口华为技术产品已形成迥异的政策立场。有些国家表示跟随美国限制华为,有些国家则指出不考虑对华为设限。美国调整对外技术政策,不仅需要靠自身的经济体量限制竞争者,还需要积极争取重要合作者以实现其战略目标。美国绕开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和越南、印度等可能与中国存在战略竞争的国家签署新贸易协定,这和此前美国打压苏联和日本的做法有类似之处。当美国面临直接、迫切的战略竞争压力时,便需要联合强者以压制更强者 

结语 

本文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对华技术政策的调整。作为世界政治的领导国,当美国面临直接、迫切的大国战略竞争压力时,更愿意通过放宽技术进口和出口限制来争取合作者,以应对竞争者的挑战。在面临苏联安全竞争压力与日本经济竞争压力对其世界政治领导权构成的冲击时,中国都是美国重要的合作伙伴。美国对华技术政策调整基于“利用强者打败更强者”和“利用将来的竞争者打败当前的竞争者”的逻辑。因此,在这两个时期,美国政府总体维持了对华开放的技术进口和出口政策,但当来自苏联和日本的竞争压力消失时,美国对华技术政策就面临新的调整压力,尤其是在既有压力消失的同时伴随中国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快速成长,政策调整的动力就更为明显。如表-3所示,运用“一致性分析”,基于大国战略竞争的分析较其他替代性解释能更为自洽、更一致地解释这三个时段美国对华技术政策的调整。

为应对眼前、紧迫的战略竞争压力,领导国的“现时偏好”有助于潜在竞争者的成长,为领导国将来的衰落埋下伏笔。一般而言,向一个大国转让技术对领导国而言是“短视”的,因为几乎每一个大国都有技术模仿能力。在国际竞争压力下,相应的技术模仿能力最终能逐渐积累成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但是,当世界政治的领导国面临眼前、紧迫的战略竞争压力时,寻求合作伙伴的需要让其更重视短期收益,更愿意向合作者转让技术,也更愿意向合作者开放市场。“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其在应对眼前、紧迫的竞争压力的同时,积极帮助了未来的竞争者。技术史学者乔尔·莫基尔指出,技术进步存在“卡德韦尔定律”,一个大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领先优势总是难以长期维持,技术优势总是在不同国家之间反复易手。如果国际安全竞争与经济竞争不断出现,那么,为了应对眼前的战略竞争压力,世界政治的领导国通过技术政策调整争取合作者、应对竞争者的举措,既维护了自身的当期收益,也为未来竞争者的成长与自身的衰落铺平了道路。

显然,美国的技术进出口限制将是今后很长时间中国技术进步难以绕过的阻碍。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战略竞争压力?

首先,在战略竞争的背景下坚持自主创新。未来一个时期,中美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在这样的情势下,即便禁运今天不来、即便贸易摩擦达成暂时和解,美国再次加紧对华技术进出口限制的概率也很高。今天实施禁运的美国,历史上也曾遭遇禁运,而1812年第二次英美战争前后的禁运却是美国现代经济的重要起点。在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英国对美国实施禁运,然而禁运带来了两点变化:其一,让美国人认识到保护自己技术与产业的重要性;其二,英美战争及其禁运切断了美国进口廉价制成品的渠道,催生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由于中断了与中心国家的联系,美国的工业化起步了,新英格兰地区的企业开始从原材料运输业转变为制成品加工业。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指出,如果不是1812 年英美战争实施的禁运限制了英国竞争,并保护了美国的幼稚产业,毫无疑问,美国工业面对英国的竞争将完全崩溃。无独有偶,耶鲁大学社会学家查尔斯·佩罗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认为1812年前后的禁运对美国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没有1812年的战争与禁运,美洲大陆可能会沦落到跟印度一样,陷入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境地。

因此,无论中美冲突能否解决,崛起的中国都应该致力于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中国航空和航天两大关键技术领域的成长轨迹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借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美在航天领域的合作遭遇重重阻碍,关键技术产品不能进口,迫使中国航天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技术自主可控。与此同时,因为能从美欧进口技术产品,致使这一时期中国航空领域的技术进步缓慢,且严重受制于西方。因此,在战略竞争压力下保持自主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是当前有效参与大国战略竞争的重心。

其次,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开拓国内市场。自主创新需要一个自主、庞大的市场来支撑。自主创新耗资多、风险高,庞大的市场容量才能为其提供充足的回报,实现可持续发展。20世纪末,开发一架新型大型商用飞机或者飞机引擎需要耗费30亿美元。21世纪初,研发一种新药的成本超过18亿美元,且研发周期长达30年。因此,如果外部技术市场萎缩,庞大的国内市场能为持续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替代和支撑。从技术史上看,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大市场,美国企业可以建立更为复杂的技术专业化模式。同时,依托国内大市场,自1914年到1945年,当国际经济交往受到严重干扰时,美国能有效应对世界经济的波动。历史上的苏联和日本都不具备相应的国内市场规模,因而在美国实施技术进出口限制时才格外脆弱。庞大市场的核心在于居民的购买力,当前中国国内市场已逐步成长,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万亿美元,距美国的6.2万亿美元相差无几,中国有望成长为全球的“最后消费者”。庞大市场消费支撑中国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获得可观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改善分配、促进消费、为国内技术产品提供广阔市场,是应对竞争压力、支撑自主创新的关键。

1 2 3 4 5 6 7 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