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德国形势年终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2024年12月04日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  阅读量:927

2024年1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4年德国形势年终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2024年是欧洲的“大选之年”,也是中德合作研究中心成立的第30年、德国形势年终研讨会连续举办的第10年。岁末年终,“特朗普回归”冲击世界格局,“交通灯”联盟解散震荡德国政坛。本次德国形势年终研讨会的举办可谓适逢其时、任务重大。中德合作研究中心和德国研究分会在欧洲研究所领导和学会领导的支持下不懈努力、守正创新,勇挑重担。外交史学会作为联合主办单位为本年度的会议提供了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德国研究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五个单元的分论坛发言和圆桌讨论中就德国的政治、经贸、外交形势及中德、中欧关系的未来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冯仲平研究员和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会长顾俊礼研究员分别在开幕式致辞。冯仲平表示,德国事关欧洲、欧洲事关世界,德国向何处去事关世界秩序向何处去,因此,学界需要认真把脉欧洲,认真把脉德国。德美关系是欧美关系的风向标,德国将如何应对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欧洲能否再度发挥中美之间的桥梁作用,都值得学界思考。顾俊礼研究员指出,特朗普胜选对欧美关系的冲击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方在安全领域特别是在安全合作模式上的分歧加剧;二是贸易与经济对抗可能升级;三是气候变化议题上多边主义的分裂。面对这些挑战,欧洲或将加速推进战略自主,然而欧美间的利益共同体仍具牢固基础,双边关系虽可能出现裂痕,但整体不会瓦解。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杨解朴研究员主持。


会议的第一单元“德国政治与社会形势”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吴江教授主持,主题发言聚焦当下德国政坛的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孟虹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杨解朴研究员分别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了“交通灯”政府破裂的直接原因、深层根源和社会影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玄理老师分析了德国政治保守化转向背景下德国选择党的发展动向;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长宋全成教授则聚焦德国最新的难民政策调整,指出尽管德国将降低难民的福利待遇、加大驱逐非法移民力度和恢复边境检查等,但德国移民和难民政策开放的方针不会改变。评论人顾俊礼研究员认为,德国政局当前的特点就是政治极化进一步加剧,“交通灯”政府垮台使得主流政党合作空间缩小,外交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更加明显。

第二单元“德国的外交战略与美欧关系” 由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陈雪飞教授主持,重点讨论德国外交政策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在当前国际局势中的策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政治室主任贺之杲副研究员首先分析了德国战略主权观的特点与变化,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外交教研室主任李文红教授则阐述了德以关系的独特性。随后,多位发言人从不同维度研判了美国大选后的欧洲态度及欧美关系的可能走向。华东师范大学王婀娜教授分享了德国知识界对美式和平的最新思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张磊副研究员阐述了特朗普当选后欧洲议会各党团的反应;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方炯升副研究员从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面分析了欧洲如何应对“特朗普冲击”。在安全方面,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副秘书长樊超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赵纪周老师考察了美欧安全合作模式的可能走向和欧洲战略自主的新变化。最后,评论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副所长孙恪勤研究员认为,在预测欧美关系时,应特别注意其盟友关系的密切程度、各自的利益诉求及平衡方式、内政外交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本轮钟摆效应的预期程度。

会议第三单元的圆桌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立群教授主持,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主编刘明礼研究员、外交学院外交学系熊炜教授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金玲研究员等资深专家面对面围绕美国大选后中美欧三边关系展开热烈讨论。与谈专家认为,中美欧并不是等边三角形,而是不对称的三边关系,“特朗普2.0”和“1.0”的差异性、欧洲的应对策略、中欧共同利益的发掘以及俄乌冲突的走向都将决定这三条边的长短变化。整体而言,美国对华战略的竞争性是相对确定的趋势,欧美关系则同时存在依赖性、冲突性和调试性,中欧关系可能成为欧洲对美协调的砝码。虽然中美欧关系充满变数和挑战,但仍有合作的空间和可能性。


下午开始的第四单元讨论的主题是“德国经济转型与对外经贸关系”,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与欧洲研究所所长赵柯副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副院长寇蔻副教授聚焦德国政治变局对经济转型造成的困难,提出了德国经贸议题中的“不可能三角”。美国大选作为德国形势的外部变量,也是本单元热议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傅聪、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讲师顾苏和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讲师王冰洁分别总结了“特朗普回归”对欧洲绿色转型、美欧技术协调以及欧德对美贸易关系的影响。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胡子南老师围绕中欧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欧盟反补贴调查中存在程序不透明、举证责任倒置和调查时效紧迫等现象;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胡春春副教授追溯了德国汽车行业利润崩盘的内外部原因。在讨论环节,评论人刘明礼研究员指出,德国经济和能源均具有高度外部依赖性,这是其经济转型与对外经贸关系遭遇多重挑战的根源。

最后一个单元的主题是“‘去风险’与中德/中欧关系”,由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黄燎宇教授主持。与会学者主要讨论了欧盟与德国对华政策的观念变化、举措动向以及可能的应对之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李超副研究员指出,欧盟对华立场虽仍然坚持“三重定位”,但合作话语缩减到气候变化领域,在经贸关系中逐渐偏向竞争,且有从制度竞争发展到战略竞争的趋向。中央党校赵柯副教授同样指出,欧洲人的世界观已发生消极转向,需要警惕其从冷战思维变为热战思维。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朔教授认为,德国对中美关系的悲观预期导致其必然进一步推进对华经济“去风险”,但是现实中脱钩难度大,因此,中德合作也需要理性考虑“去美国风险”的因素。随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一级调研员王薇和浙江外国语学院国懿教授介绍了中德民间交往和地方合作情况,作为应对以上挑战的可能解决方案,并指出民间外交的态势发展比官方立场转变更具渐进性,需要双方相向而行、为计长远。评论人熊炜教授指出,眼下中德关系进入“冷静期”,未来务实合作仍然是发展趋势,中德关系的发展故事有待继续书写。 


会议在总结与展望中落下帷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及中德关系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研讨会为国内的德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为学术共同体未来的研究关切和合作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分类: 全球治理 202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