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山: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2019年02月12日  |  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  阅读量:8437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五年来不仅开启了初见成效的全球治理实践新路径,而且为丰富和发展人类知识体系正在打造深厚的理论基础。 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在理念上从五通发展到八通, 形成包括深,浅,和硬三个层次互动影响协调的机制,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提供了中层理论设计。 一带一路与美式全球化及其区域发展模式主要的不同在于:一带一路的最高目标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印太联盟则是从现实主义出发的零和游戏。有鉴于此, 以“一带一路”为平台的中式全球化或新型全球化话语体系急需人文化,为“一带一路”打好开放、多元和包容、融合与叠加式的人文基础,为在性质上对英美全球化创造性选择性继承的同时,改造和超越英美全球化模式做好思想和哲学上的准备。“一带一路”工程不仅应该为人类带来福祉,还应该为人类知识体系的与时俱进,更新换代和发展与壮大做出原创性贡献。首先迫在眉睫的是构建实事求是和国际通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 


一、“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现状

自中国领导人2013年9月与10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有将近五年时间。回顾过去,“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全球关注。2014年,我国推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2015年2月,中央成立了“一带一路”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3月,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

2016年9月13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的第71届联合国大会决议支持并呼吁国际社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会指定2016年12月16日为“一带一路”国际日。2017年5月14-15日,我国在北京主办了有29个国家元首参加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该论坛由中国领导人亲自主持并做了主题发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一带一路’倡议和联合国新千年计划宏观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国之间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成果清单,共5大类、76大项、270多项。 这充分说明,“一带一路”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广,程度越来越深入。此外,这次论坛在各国之间对接政策和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合作、加大资金支持等方面也提出了多项新举措。中国领导人宣布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等等。

“一带一路”与其相关的“亚投行”,“新型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型理念一起正在全球舆论场里形成一套崭新而又耀眼的近乎普适性话语体系。而这套话语体系的缔造者的名字已伴随着他的两卷本《谈治国理政》几乎变得家喻户晓。据人民网2017年8月23日报道,“该书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21个语种版本发行642万册,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以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简称“亚投行”)的建立是国际金融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事。特别是英国以意向创始会员国的身份加入,激发了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加入该行的热情。截至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数量由最初的21个扩大到57个,遍及全球五大洲,其中包括4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个七国集团(G7)成员以及14个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其创始国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当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的 44 国。2017年3月亚投行再次扩容,新增包括阿富汗、中国香港、加拿大、比利时在内的 13 名成员,成员数量增至70个,超越亚洲开发银行成员规模,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受到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西方民粹主义、孤立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涌起。随着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采取的孤立、保守政策,全球化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逆全球化”现象的根源在于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新型全球化”正开始逐步走向前台。中国领导人屡次在国际舞台上为全球治理体系转型进言献策,展示了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的意愿和能力,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智慧和形象。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首次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国内外的重要场合多次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 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倡导“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015 年3 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提议“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 年9 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 年 2 月,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上升为国际共识。这一先进理念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正如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总会计师陈文玲所总结的那样 (2018年7月4日),中国已与80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87个国家加入了亚投行。根据赵磊领衔的“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布的的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建设规模覆盖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沿线国家分别占全球人口63%和全球经济总量近三分之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新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总投资存量720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尽管存在中美贸易摩擦,2018年7月份,中国外贸表现依然强劲。据中国海关统计,7月外贸出口增长6%,明显高于此前几个月的贸易出口增速;进口增长率高达21.9%。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5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超过600亿美元,特别是对于广大内陆地区,“一带一路”项目正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在2017年初期就曾预测,“一带一路”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一带一路”与美国区域合作模式比较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可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其采用的理念和模式有着密切的关联。区域合作、地区联合这些主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概念,很多国家在这些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模式。 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美式合作”模式和欧洲的“欧盟”模式。“美式合作”的典型案例,在过去就是“马歇尔计划”,在当下就是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欧盟模式”指的就是欧洲共同体和欧盟的建立和发展。这些模式最终都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和效应,并形成了相关的系统性理论和思想。虽然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性”色彩居多,但未来必定会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模式和理论。一个有了理论基础的倡议,将在根本上减少别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和担忧,也能让“一带一路”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深刻伟大实践。比较,是产生知识的重要一步。通过回顾欧美的区域合作模式和理论,我们能对当下“一带一路”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也可以看清“一带一路”倡议和他国的理论区别到底在哪里,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