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山: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2019年02月12日  |  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  阅读量:8606

(一)美式区域合作模式和理论

美国是世界唯一的的霸权国家。因此,按照“霸权稳定论”的结论,一个国家如果要成为霸主,那么必定要成为世界秩序的缔造者和守护者。换言之,美国必然要为地区和整个世界设计自己的制度方案,从而提供公共产品。美国真正开始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世界是从1945年二战结束后开始。第一个涉及区域合作的方案就是“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凝结了美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美式区域合作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除了观察“马歇尔计划”以外,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战略”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原因,一是“印太战略”为美国针对“一带一路”提出的竞争性方案,二则是“印太战略”承接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美国区域合作方面的长远战略设想。

1.“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做赘述。这里主要从其采用的各个思想和逻辑入手,分析美式区域合作模式的特点。“马歇尔计划”是一个受迫性的援助计划。受迫性,是指美国并不是主动地希望与欧洲进行区域性的合作,而是出自现实的考虑和战略的调整才被迫设计的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1、为战后美国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工业找到新的销售市场;2、提升欧洲各国的实力,以便防御来自苏联的威胁。

至于“援助”这个概念,美国并非是真的为了欧洲的发展来“做慈善”。上面的第一个根本目的说明了一切:美国需要重建欧洲的市场,恢复资本的流动和运作,拓展美元的影响力。这不是出自“善良”,而是出自“资本”的属性。“马歇尔计划”中,欧洲90%的贷款没有偿还并不能证明美国的慷慨,因为美国在“马歇尔计划”提供的贷款中附加了苛刻的政治条件,全部用美元结算,且要求受援国无条件接受。

因此,“马歇尔计划”的受迫性决定了其本质一定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逻辑。由于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马歇尔计划”不可能用自由主义的逻辑行事:为了提供足够的交易信息,减少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次数,拉长交易时间等,也不可能采用建构主义的逻辑。该方案是为了重构欧美之间的关系,解构美苏之间的共识等。“马歇尔计划”的重要启动因素来源于两个事件:铁幕演说和希腊内战。而这两个事件,一个是煽动美苏对抗的英国宣传战,另一个是战争。这两个事件无一不散发着“对抗”、“暴力”、“争霸”的恶臭。从这两个事件中催生的“马歇尔计划”,只能是一个现实主义逻辑的产物。

“马歇尔计划”采用现实主义逻辑的另一个体现是:“马歇尔计划”看似是一个以经济合作和主题的区域合作计划,实则却是为安全与军事合作铺路。“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国务院、陆军部和海军部联合撰写的,其中带有了浓厚的军方色彩。“马歇尔计划”中有大量的资金用于重建欧洲各国军备,将西欧改造成反抗苏联的军工厂。 “马歇尔计划”将“盟友”与“敌人”两个概念分得非常清楚。时任美国国务卿曾明确表示,援助将会有限给予如下国家,这些国家正在对抗企图延长人道灾难以便从中捞取政治好处的政府、政党、团体。虽然“马歇尔计划”表面上并没有排斥苏联和东欧国家,但在具体细节上却是处处陷阱。 “马歇尔计划”要求各国公开经济情报,采用统一的市场机制等条件明显就是在将苏联排斥在外。而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西欧国家的反苏阵线,维护美国和欧洲的“安全”。同时,美国通过这些条件也将西欧国家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里,获得了影响他国经济建设、掌握货币流通和结算的权力。这当然体现了部分现实主义的逻辑: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为了现实的利益,可以随时变换盟友(迅速抛弃了二战时的盟友苏联);权力与利益是影响对外政策和核心因素。在决策过程中权力与利益的重要性超过道义和理想的重要性。

2.“印度-太平洋战略”

也许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已经是60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再用“马歇尔计划”的现实主义逻辑诟病美国的区域合作模式不合适。那么如今,美国提出的“印太战略”是否在“马歇尔计划”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呢?答案是,没有。

“印太战略”相比于“马歇尔计划”的现实主义色彩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援助的外表裹住军事合作的内核,那么“印太战略”就是完全裸露在外的军事战略了,经济合作已经屈居于从属地位。此外,“印太战略”的根本思想是地缘政治学说。从“印太战略”的发展脉络来看,这种形势一目了然。2018年5月30日,美国将太平洋司令部改组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6月7日,美、日、印、澳举行第二次“安全”对话;6月19日,美国《2019年度国防预算案》对“印太战略”进行系统性描述。直到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才在东南亚之行之前发布的一个政策性演讲中表示:“我们致力于保持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交往是因为它对美国人民和我们伙伴的国家安全有利。很显然,美国的国际经济未来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地区。美国将通过1.13亿美元的新计划,支持未来的基础领域:数字经济、能源和基础设施。”然而,1.13亿美元相对于“新西兰斥资16亿美元向美国订购反潜巡逻机”、“美国对台军售升级”等概念而言根本是无足挂齿。“印太战略”的军事属性体现出美国区域合作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区域合作的目的在于现实主义逻辑引导下的构建联盟体系,而非真正的区域联合和互惠互利。以构建联盟为目的实施区域合作引领了美国从二战至今的区域合作理念,而这种理念所导致的就是典型的“零和博弈”。所有与美国进行合作的国家,与周边未参与该合作的国家都形成了竞争关系,甚至敌对关系。从过去的北约,巴格达条约组织,到现在的“印太战略”,“四国同盟”等,美国的区域合作只能单方面增强美国和合作国的关系,却严重破坏了合作国所在区域的局势。这就是美国的区域合作,美其名曰“区域合作”实为“单向独霸”。如今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的战略,更让这一点暴露无遗。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式区域合作模式的区别及其结果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美国抹黑中国“一带一路”的很多论点,其实就是美国自己区域合作模式的特色:美国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债务霸权主义,然而“马歇尔计划”就是利用债务和援助控制欧洲,美国二战后的霸权基础就是美国的债权国地位;美国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是“地缘扩张论”实践,其实美国“亚太再平衡”“印太战略”的思想才是不折不扣的地缘政治产物;美国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拓展自身势力范围的掩护,但美国任何时候都高举着“打造联盟”的招牌,却总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造成“安全困境”。

因此,建构主义的某些观点是对的:身份决定认知,认知决定利益,利益决定行为。美国的身份是霸权国,美国过去的行为是现实主义逻辑,所以美国认为中国会采用自己过去曾经采用的那一套手段来对付自己。美国的利益是什么?是美国优先,不是区域利益,更不是人类共同利益。这就导致美国的区域合作模式和“一带一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