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阳: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2021年07月16日  |  来源:世界知识  |  阅读量:2722

沿边、沿疆地区高校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除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外,还要直接服务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周边外交,实际上承担着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重任,21世纪以来则重点加强了针对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近年来经过调研发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我们现有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深入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工作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亟待对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当前在中美博弈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争取广大亚非拉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支持,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更加紧迫。

现有培养模式存在较为突出的局限性

现有模式不适应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今年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20年,其中南亚东南亚地区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重点,但是在当地投资经营的很多国企和私企都反映,现在大学培养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不好用。具体说来,学习对象国语言的学生只能做翻译,有时还因为对对象国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缺乏,翻译还做不好,更不用说同时具有兼做财务、公共外交(新闻发言)、法务、国际贸易和文秘工作的能力。而学财务、新闻传播、法律、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学生精通英语的很少,更不用说对象国语言,只能再配翻译人员。

现有培养模式不能完整、准确地提供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知识体系,所培养人才不能对重点国家的政局及对华政策的走向提出准确的研判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会做精准的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国大多数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不懂对象国语言,缺少在对象国长期的田野调查经历,在对象国也没有广泛的人脉关系。而懂对象国语言的,又往往缺乏相关学科与理论的训练,知识结构单一,不善于从全球和地区的视角对对象国政局变化以及对华政策的变化做出有高度、有深度的理性分析。

实行贯通式培养势在必行

真正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必须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全面了解的综合性人才,同时也是某个学科的专家,当然必须精通对象国语言。为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有必要对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大改革,而不再是修修补补。

要对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实行本硕博的贯通式培养。对于学习外国语言专业的本科生,要全面实施“外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了稳妥,初期可在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学生中开展实验。具体说来,相关高校要允许外语专业的学生辅修财务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等专业,有条件的高校可为这些学生单独开班教授辅修课程。在硕士生和博士生阶段,政治学、应用经济、理论经济、国际法、世界史、新闻传播等学科重点招收本科专业为外语尤其是非通用语的学生,最好在同一个二级单位内集中培养,从其他学科遴选教师来授课和担任导师,以培养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需要的高端人才。

要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国别区域学”一级学科。如果没有单独的一级学科地位,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的本硕博培养难以一体化,不容易实行贯通式培养,很难培养出真正高水平的复合型国别区域学人才,也无法助推国家有效应对当前复杂尖锐的国际挑战。如果只把学习外语专业出身的学生放到相关学科点进行硕士、博士阶段培养,而没有相对统一的培养方案,依然与理想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有差距。

总之,要超越欧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适应国家需要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国别区域学一级学科并实施复合型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的贯通式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为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缅甸研究院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