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中欧关系行稳致远须从长计议
2021年04月23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3295

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于4月16日举行。有欧洲媒体评论称,这是近期中国与欧洲大国法国和德国就国际关注的气候议题,进行的一场重要互动。

面对美国甚嚣尘上的单边主义霸权外交,这两年法德两国领导人和欧盟高层官员在欧洲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战略自主”。实际上, 2016年欧盟在《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文件中就首次提出“战略自主”的核心诉求,强调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下,欧盟要在外交和安全防务等领域体现独立自主性,加快摆脱欧洲对美国的战略依赖。

对欧盟来说,欧洲安全长期处于美国的保护和俄罗斯的威慑之中,美俄关系持续交恶不断给欧盟带来噩梦。因此,欧洲“战略自主”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增强欧洲独立防务自主的能力。近年来欧盟委员会在这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在2017年设立了欧洲防务基金,并着手构建欧盟“永久结构性合作”机制。

但欧洲战略自主谈何容易,仅欧洲防务自主建设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境和争论。法德领导人虽在欧洲防务自主方面有共识,但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18年曾强调,美国正在背叛欧洲,北约已经“脑死亡”,欧洲必须组建强大的“欧洲军”来自保。但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却声称,欧洲在短期内无法组建强大的“欧洲军”自保,欧洲应该放弃“战略自主”幻想,承认欧洲当下离不开美国军事庇护的现实。在马克龙批评卡伦鲍尔“跪美论”时,也许德国政治精英正提防法国,避免自己在欧洲防务建设上充当出大钱的“冤大头”。

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向欧盟抛出橄榄枝,表示要重新密切美欧关系,共同应对俄罗斯对欧洲的威胁和中国的全球性挑战。为表达诚意,美国取消从德国撤军的计划并增加驻军,主动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和G7峰会,在高科技和经贸领域加强政策协调,这些笼络人心的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欧洲内部的“大西洋派”势力仍然很强。最近,欧盟与美国站在所谓西方“价值观同盟”和道德制高点上,在人权问题及涉港问题上无端指责中国,并采取经济制裁等措施。面对美欧的发难,中国政府被迫以牙还牙,采取反制措施。不得不说,制裁与反制裁的升级对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害无益。中欧交恶、相互争斗、两败俱伤,这种情景是美国最希望看到的。

在制裁俄罗斯和打压中国的立场上欧盟选择站到美国一边,说明欧洲离真正的“战略自主”还有距离。连德国一些政要都不看好欧盟的独立防务建设,更何况一些中东欧国家,如何相信欧盟能给它们提供安全保障?在欧俄关系和中欧关系上,欧盟尚不能体现出完全的战略自主特性,一味跟随美国打压中俄,只能陷入美国的战略圈套中,最终受损的是欧洲自己的核心利益。

当然,美欧关系的拉近也不能说明双方又恢复往日亲密。尽管美欧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有共同之处,但在伊朗核问题、欧洲能源安全、全球治理、数字经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上,双方有着不同的立场。诚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言,“欧盟与美国有共同的价值观基础,这是始终如一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各自的利益”。即使拜登上台后主动靠近欧洲,也很难消除欧盟国家对美国的疑虑。

中欧关系历经45年的风风雨雨,已经在若干领域有着重要交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加强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合作等方面,有较大的共识和相似的利益。双方在发展关系中虽然也不时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但总体上都能得到化解。今天,欧盟在人权问题上与中国发生矛盾,国内外舆论一时对中欧关系走向感到忧虑或悲观,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从长计议,中欧双方的共识远多于分歧、合作远大于对抗。中国政府希望欧盟视中国为机遇而非对手,坚持中欧合作的主旋律。只要欧盟能够识大体顾大局,保持双边关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真正做到战略自主,中欧关系的未来还是值得期许的。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