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架子”“奖掖后进”“有担当”“理解中国文化”……这是中国学者们回忆起与傅高义的交往时出现的高频词。
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知名学者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傅高义研究中国和日本几十载,与中国交往颇深,在取得了深厚的学术造诣的同时,也一直在努力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
回忆起傅高义时,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傅高义“既用思想也用行动在塑造中美关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于铁军认为,“现在后辈学者中鲜有人具备他这种风范。”
在傅高义这一代学者逝去、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之时,他对中美关系的贡献和他的治学,对今天又有什么启发?
傅高义 视觉中国 资料图
“用思想和行动塑造中美关系”
作为积淀深厚的学者,傅高义也曾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在1993年至1995年担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负责东亚事务的情报官,也曾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带领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来到中国与中方人士沟通。黄仁伟回忆说,傅高义当时表示,“我带领了一个‘梦之队’,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两边的最高水平的专家都来了”,而当时美国对华政策主要就是由这批人制定的,包括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兰普顿(David Lampton)、包道格(Douglas Paal)等人。
这批专家回到美国后写了一本书,名为《与中国共处》(Living with China),由傅高义主编。黄仁伟指出,直到特朗普上台前,这本书都为美国对华政策奠定了基调,美国所谓的对华“接触”政策,就是出自于这本书。此外,该书还讲述了中美分歧、中美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如何通过扩大合作来克服分歧,强调中美必须要长期、和平地共处,要互相合作。“这本书的基调很好,这个团队成员直到现在对中美关系仍有重要影响力。”黄仁伟评价道。
黄仁伟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低潮。而傅高义推动了1997年江泽民访美和1998年克林顿访华这两次重要的中美领导人互访,在背后策划所有的细节安排。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安排就是请江泽民到哈佛大学演讲,具体双方说什么、怎么说,都离不开傅高义的帮助。
傅高义送给黄仁伟的《邓小平时代》的扉页上的赠辞。这本书的前言罗列了傅高义就此书采访过的中外学者,其中包括黄仁伟。 黄仁伟 供图
傅高义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在近期中美关系面临困难之时也积极发声。
今年12月1日,傅高义在香山论坛研讨会上通过视频表示,美国当选总统拜登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机会,中美之间应该从高层会晤、专业人士以及工作层三个层次进行推进,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
“傅高义先生在中美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非常独特,可以说是难以替代的。”于铁军对澎湃新闻表示,“作为老一代德高望重的学者,我觉得他特别有担当。在当前中美关系特别困难的时间点上,勇于发出理性的声音。”
于铁军回忆起自己2018年9月对傅高义的访谈,后者针对当时已经举步维艰的中美关系忧心忡忡地说,美国了解中国的学者发声的并不多,傅高义觉得美国老一辈中那些知道中美关系怎么从当初困难情况下走过来的人,应该在这个时刻发挥自己的作用。
2019年7月,傅高义等美国百名专家学者及政商界知名人士在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上刊登了一封致总统特朗普及美国国会议员的联名公开信,题为“中国不是敌人”,表示敌视中国对美国无益,这种做法或将孤立美国。傅高义就是这封信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五名执笔人之一。
黄仁伟对此评价称,“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极限施压的气氛中,傅高义带头执笔写百人的公开信,实属难得,需要极大的胆略,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
“虽然中美关系面临重重困难,但傅高义教授基于自己长期的研究和经验,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中美关系往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感觉这样的学者在美国现在是越来越少了。”于铁军说道。
此外,傅高义作为中国和日本问题专家,还在21世纪初推动中美日三边对话,促进中美日进行三方合作。黄仁伟认为,傅高义目睹了日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快也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迅速崛起,并颇具前瞻性地预见到中国和美日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傅高义认为在日本崛起的过程中,美国要容忍日本,中国崛起过程中,美日也要容忍中国,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能够形成和平、合作的关系。“他这个思想是很宝贵的,做法也很宝贵。”黄仁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