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绪:“十四五”期间应大力发展社会部门,发力解决医疗教育养老住房问题
2020年11月17日  |  来源:南财快评  |  阅读量:2700

中共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我国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在十四五和未来15-30年间,持续提高民生福祉的水平,《建议》指出了诸多政策着力的方向。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而言,要求国家经济发展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等等。

我国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社会部门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十四五和未来十五年中,大有可为。同时,社会部门的大力发展,惠及千家万户,也能够大大减低居民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的支出或支出预期,有利于居民极大地提高消费能力。这也是实现《建议》中对全面促进消费、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建设健康中国、持续提高民生福祉水平等目标所需要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教育、幼托、住房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们成功地解决了14亿人口的医疗和教育需求,建立是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险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等等。相比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确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在某些领域,我们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

但是,医疗、教育、住房等部门,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提高空间。这些领域的现状,与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相比,还存在巨大的供给不足的情况。总体而言,中国医疗资源依然相对缺乏。如果以千人的病床数量、医生数量、平均居住地与最近的医院(诊所)的距离、平均看病花费的等候时间等指标来衡量,我国的医疗系统和医疗服务,依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现有的医院、特别是优质医院,面临巨大的供需失衡的现象。和欧美国家相比,我们医院承担的工作量是无比巨大的,如每个医护人员日常需要处理的患者的数量较多。多数医院里的专科医生和护理人员,通常都处于超时工作的状态。医院里极度的繁忙,也严重影响病人就医的体验,也使很多病人无法及时获得应有的治疗。另一方面,因为全国范围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患者和家属在获取优质医疗资源上巨大的焦虑。这进一步加剧了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既影响健康中国的目标实现,又影响人民的总体福祉水平。

以全国城市发展、社会治理水平极高的城市杭州为例,依然存在社会部门供给不足的情况。一些杭州的公司在引进国际高端人才时就发现,归国工作人员的家人因为杭州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影响他们的就业意愿。不少人员的家人留在海外,或者选择居住在上海。深圳现在也面临同样问题。深圳的创新产业大发展,但是一些人认为当地没有好学校和医院。经常会出现工程师本人想去深圳,但是家里人还是想留在北京和上海的现象。

教育部门也有类似的供给不足。我国多数城市里的中小学,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师生比、班级规模、人均校舍面积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差距。以班级规模而言,美国、北欧、西欧等地,小学里每班人数一般不会超过20人。

诸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班级的规模对于育人效果是有巨大的影响的。因此,美国很多州规定,小学的班级规模不能超过25人。芝加哥市的小学老师曾经要求解决班级规模过大、对教师形成超负荷作的工作压力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当局同意提供经费,使班级规模超过32人的教师可以聘请助理协助教学工作。

《意见》要求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降低家庭的教育成本、减轻学生和家庭的教育负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大幅度地提高教育供给,就可以通过扩大中小学的校舍规模、增加教师人数、降低班级规模、增加学校网点的密度等措施实现。目前,在以上这些指标中,我国普遍均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是社会部门大力发展的方向。不少二线、三线城市的中小学,每个班级常常达到50人或更多。即便在教育供给相对充分的上海、北京等地,小学的班级也有40个学生以上。

考虑到班级大小对育人质量的巨大影响,这一现状应该是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升国民的总体素质的一个巨大影响因素。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的美丽蓝图。以现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来看,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行业,应该需要大跨步的发展,全国人民才能在本世纪中叶真正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意见》对这些方面都有浓墨重彩的叙述。

以教育的供给而言,参照目前欧盟国家的标准,到本世纪中叶,全中国的小学都应该实现不超过20-25个学生一个班。这要求中小学教育要增加供给更多的教室、校舍、教师、学校。小学的密集程度应该能做到孩子步行15分钟内可以到校。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质量,可以大大减轻学生放学后的学习、补习压力,极大地降低家庭的教育负担。而学校网点密度加大,缩小学生上学的接送成本。这些变化,都能极大降低家庭负担、降低育托成本。

这些都将能够实现总体上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同时,也大大有利于提升育龄夫妇生育意愿,成为我国人口结构实现长期稳定的重要推力。

医疗的供给水平,也应该在每千人的医生数目、每千人的病床数目等指标上,尽快设定我国未来20-30年的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处在持续维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阶段。今后若干年,国家还是要继续增加投资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但是基础设施项目比如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我们需要非常担心投资过剩及其相关债务风险。

相反,社会领域如教育、医疗、经济适用房、养老等部门,其实有巨大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些领域的投资,创造就业的能力是非常大的。在教育上增加投资,单是实现班级规模缩小一半,即将40人一个班的水平降低到20人一个班,就会增加一倍的教师岗位,增加一倍的学校数目。而学校数目增加一倍,意味着管理类、辅助类人员,也会增加一倍。有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应该能够测算出,实现增密学校网点、增加学校数目、校舍规模、教学和管理、服务人员数目,在十四五和未来15年期间,可以产生多大的投资需求、新增多少就业规模。医疗领域,将全国人均病床数、医生数增加一倍来扩大医疗服务的供给,又会增加一倍的各种就业岗位,如护理、检验、药剂各部门的就业岗位。

医院、诊所的网点密度也需要大量增加,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在上海之类的超级大城市里,需要大量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逐渐实现60-80%的居民租房而住而不需买房。而这同样也增加住房租赁、公寓管理等部门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超大城市的住房压力,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正外部性,难以计量。人均医生数目、人均病床数目、中小学的师生比等指标,即便以目前上海、北京的现状而言,都还需要大幅提高,向欧美水平看齐。

同时,全国的省会城市和省内中心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在这几个领域需要大幅拉升。省会以下城市大概没有太大的经济适用房的需求,但是在教育、医疗和养老上,则需要大幅度的补足短板并继续提高,达到全国中心城市的水平。

一些敢于突破常规谋求发展的省份或城市,甚至可以将医疗、教育、养老、住房作为本地的优先发展行业,实现弯道超车,确立全国领先的地位。

谋划十四五、展望我国未来15-30年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过去30-40年,基础设施等公共设施基本实现了全国水平的提高。而在医疗、教育、养老,经济适用房等社会服务的总体供给和均等化方面,还可以迈出很大的步子。国家如何解决全国人民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方面的需求与全国这些发展相对不平衡的矛盾,是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王正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