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全民抗疫中,面对空前复杂艰巨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地集中有力开展防控工作,展示出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并成功地将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抗“疫”斗争,中华民族一次次从磨难中奋起。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历史的智慧,我们才能一次次取得抗疫斗争的最后胜利。
一、第一次抗疫斗争与经验:发动群众消灭血吸虫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的第一场抗疫硬仗的敌人就是长期以来让国人谈之色变的血吸虫病。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性抗击传染病,并最终夺取胜利的战役,堪称为世界抗疫史的奇迹。
血吸虫病走进新生政权的视野并非偶然。解放战争时期,抵达长江边上准备参加渡江战役的解放军在训练时就有感染血吸虫病的情况出现。新中国刚成立时期的形势非常严峻,据调查显示:血吸虫分布面积达 143 亿平方米,患者近 1000 万人,其中晚期病人 60 万人,约有 1 亿多人口受到威胁。其中尤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 6 省最为严重,全国有40% 血吸虫病患者劳动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致使劳动力缺乏。1955 年底,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强领导,全面规划,依靠互助合作,组织中西医力量,积极防治,七年消灭”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从政治整合视角出发,疫区各地对血吸虫病防治所采取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治理与改造措施,如灭螺、粪管、水管和治疗等,尤其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的动员,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参与(群众性防治运动),这事实上是一场组织动员能力的比拼。
一是组织保障,领导小组建立。在党中央领导下,国家卫生部在上海设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局,统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业务领导。疫区省市在党委的领导下,也成立了相应的各级领导小组,各级血防大队、站、所相继建立,自省至乡实行全覆盖。二是舆论动员。在中宣部部署下,各级政府迅速运用影视科教片、媒体报道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不到两年里四次在头版发表社论文章,号召新中国人民鼓足干劲,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在强大的舆论攻势和动员能力下,疫区民众的激情和信心得到有效激活,起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作用。三是措施得力。根据病情不同各疫区展开了不同治疗方式:对于早期病一般采取静脉注射治疗;对于晚期病人,则一般采取中西医合作治疗或手术治疗。各疫区配备了科研队伍、设立了体检点。对于民众在治病期间的费用进行减免缓,增强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四是大规模灭螺运动的开展。传染病的预防,主要是消除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等。1950年代末人民公社大集体体制已经在全国建立,在党中央的直接指挥下,灭螺与兴办水利、垦荒、积肥、粪便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改造生态环境,促成了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血防运动和灭螺大会战。疫区各地动辄出动数十万人大军进行地毯式灭螺,场面蔚为壮观。
归纳起来,消灭血吸虫病的路径有四点,一是应对疫情的“领导路径”,这是重大疫情防控与救治的领导主体,党的政治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二是疫情治理的“宣传路径”,这是重大疫情防控与救治的精神源泉,即政治宣传。三是疫情治理的“群众路径”,即发动群众投入到防控工作中,这是重大疫情防控与救治的政治动员。四是疫情治理的“专业路径”,即建立一支强大的疫情防控与救治的医疗队伍。
政治领导、政治宣传、政治动员可以用“政治势能”来表述,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政治优势,体现了应对疫情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密码。
二、第二次抗疫斗争与经验:查收管治防控麻风病
麻风病防治工作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重要抗疫斗争,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语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风病防控与救治之路。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麻风病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1年就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全国卫生防疫会议。全国省、市、区各级党政都成立了“麻风防治研究委员会”,在城市建立麻风病专科医院,到20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这类麻风病医院已经在全国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建立起来,但收纳病人数量只占全国病人总数的 10% 。如何解决散布在广大农村的麻风病人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0世纪 50 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在这一背景下,在党的领导下,1958 年前后掀起了一波农村麻风病防治点与麻风隔离村的建设高潮,中国共产党具备了改善此前城乡之间防治工作不平衡格局的基础。此后,全国开始以县为单位采取控制麻风的综合防治措施。1965年6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六•二六指示”后,党和国家将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放到农村去,组织一批大中城市医护人员下放农村,掀起了新一轮扩建农村麻风病院村的建设高潮。在各级政府的持续投入下,到1973年底,全国已有麻风病院60多所,麻风村700多个,最终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麻风病防控网络,有利地推进了对农村群众的卡介苗接种预防麻风措施。到1980年,在一线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麻风病防控救治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近30 年间,中国的麻风病防控与救治工作卓有成效。
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累计 50 多万麻风病患者中有近 35 万人得到临床治愈。麻风病人最多的广东、山东、江苏三省,成绩尤为显著。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战略目标,麻风病患者和治愈者的合法权益也得到法律保障。2001年新修订的《婚姻法》中,禁止麻风病人结婚的条款被剔除。
中国成功消灭麻风病的经验有三个:一是在全国范围多次实施大规模过滤性普查和重点线索调查,重要数据功不可没。二是形成了一个全面覆盖的社会防控网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一体化的公共卫生服务战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三是以隔离、治疗、救助为核心内容的防治措施,以党政为主导,并坚持社会动员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在消灭“血吸虫”和查收管治防控“麻风病”运动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组织得到了重要的历练。两次抗“疫”中,“党的领导在场”,整合部门合作的“孤岛现象”,击穿地方及部门利益,整合央地层级间的各执行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管理资源系统,将党的”政治势能”转为执行动能,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战“疫”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加党对社会基层的领导力,其重要绩效就是体现在2020年的庚子抗“疫”过程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率先做出了一个成功的抗疫样板,在疫情防控领域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贺东航,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