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学科交叉已成为高水平科研与顶尖人才的重要特征
2022年05月29日  |  来源:文汇app  |  阅读量:3049

微信图片_20210112154338.jpg

今天复旦大学举行了建校117周年科学报告会综合学科专场,来自大数据、类脑、医学智能、能源经济、传播学等领域的六位专家,聚焦学科融合创新,分享他们的最新成果与治学思考。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金力在科学报告会前作了关于大学与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的报告,在他看来,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是学科不应成为认知发展的边界,而学科交叉融合的核心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而如何利用大学的优势,把握好学科的互动、融合,涌现创新性研究成果,更是每一位学者必须面对的思考题。

以下为他的报告全文:

今天是复旦大学建校117周年。1954年,陈望道老校长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自此科学报告会成为了每年5月复旦大学的学术传统。今年我们仍然用坚守学术传统来度过这个特殊的5月。今年以来,疫情给每一个人、给校园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但在学术领域追求卓越并不会因此改变,冷静的思考、科学的态度、不懈地探索、共同携手的努力,这些“坚持”在人类面对疫情之时更显难能可贵。希望无论哪种情况,复旦人都在追求科学进步,弘扬科学精神,扎实校风学风。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复旦学人也当“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为主题,聚焦“第一个复旦”发展目标。“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如果把学问的根基比作弓弩,才能比作箭头,打破学科界限,依靠厚实广博的知识来引导施力,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大学而言,学科建设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

复旦的学科格局长期稳定,拥有多样、丰富的学科资源,但如果我们把学科的认知作为自我设限的边界,就很难突破现有的知识体系,也就很难再有原始创新。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学问学问,问题才是核心。当你在做研究、做科研时,担心自己是不是跨出了学科边界,那也许就是创造的时候,因为学问没有边界。

当下新的科技革命、新的发展格局,构建孕育着学科发展的巨大可能,如果现在大学不抓住机遇拓展格局、优化结构,也许就会失去达到顶尖的时机。我们今天谈学科融合,是基于对我们本身的学科的考量,打造融合创新的学术共同体是复旦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如何利用我们自己的优势,把握好学科的互动、融合,涌现创新性研究成果,是我希望报告会给大家留下的另一个思考题。

学科交叉已成为高水平科研与顶尖人才的重要特征。

百余年来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有41.02%属于交叉学科,尤其是21世纪以来,跨学科成果占半数以上。今年上半年中美分别发布了十大突破性技术,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全球都在高度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从我们今天专家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数据智能已融入科学研究与社会生活,显现出问题导向下的学科交融。

大数据的应用已成为经济运行机制迭代、社会生活方式更新、国家治理能力升级过程中最重要的撬动性力量。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极大的服务了人类文明,从精准医疗到机器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生产的交互赋予了数据超越自身的国家战略意义。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

响应数据智能时代的召唤、促进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复旦在近年的学科布局中已经形成了多元化、高水准的新图景。从2015年成立大数据学院和研究院、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开始,逐步建立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究院、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以及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AI3)研究院、智能医学研究院、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等等。文理医工因数据智能而交叉融合,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成为了学校科研增量中的亮点,蕴藏了巨大潜能。

不仅仅是数据智能,所有的学科都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和时代性。

学科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不断演化,从最早的哲学、数学、物理、医学逐步分化形成现在的学科体系,又因为新的社会需求和技术革命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学科边界不断重塑、再造。

最近,国务院学位办启动了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工作,其中提出,高校应优化以学科为基础的建设模式,但不拘泥于一级学科,积极争取按领域和方向开展学科建设。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会对学科布局产生深远的结构性影响。如何尊重科学规律、对接国家需求,做好融合创新,是复旦未来学科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加快学科发展,就是要注重培养学术共同体。不同学科的融合,表面上看是学科融合、学问融合,但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思想碰撞,融合形成学术合力。

一个好的学术共同体,能够突破固化的行政边界,从而实现共谋资源、共享机遇、共同发展。如何更好建设、发挥学术共同体的有机力量,将是我们打造学科融合创新机制的关键一环。希望学术共同体能够成为学校人才引育的集聚阵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的学术分享,就是希望可以在更广层面上,让更多的师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思想,并逐渐在复旦加入、创造出自己的学术共同体。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当前,处于创建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的重要历史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积极呼应科技强国、健康中国,弘扬哲学社会科学等要求,全面提升科研原创能力、应用转化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第一个复旦”矢志奋斗,实现一流水平的育人,做出一流水平的学术贡献。

共同温故“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的校训,一是要多听多问、多想多做,争做学校学科融合创新的先锋;二是沉下心思、笃定志向,在治学与实践中不断提升学术和科研水平;三是爱国荣校、使命担当,主动融入时代洪流、争做时代新人、引领时代潮流。希望所有人在学术分享中有所思、有所得,在学术研究中有所为、有所成。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