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仕胜:“莫迪时代”的中印关系
2020年11月11日  |  来源:《世界知识》2020年第21期  |  阅读量:4755

导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接受《世界知识》专访,就“莫迪时代”的印度内外走向、中印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层次解读。

问:今年以来,尤其是6月18日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发生以来,中印关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当前的中印关系呢? 

答:当前,中印关系一路“下探”,可以说已经跌到了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启动双边关系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双边关系正常化所取得的成就几乎被“逆转”,两国关系出现了三十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全面恶化状况。当前,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仍在运转,中印两军举行了多次军长级的对话,但这些都是出于危机处理和损伤控制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关系。

长期以来,中印关系是由几根重要支柱支撑着。

经贸关系支柱。虽说经贸关系因为中印经贸往来体量尚有限不能说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但仍然是两国合作最为聚焦、体现得最具体的地方。今年印度单方面推动切割双边经贸关系,推动产业链对华“脱钩”。尤其是打击中国资本在印度的投资,给中国商界之于印度市场的信心以沉重的打击。过去人们常说,发展中印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共同把合作的“蛋糕”做大,让大的合作冲淡分歧所占的份额和影响力。目前由于印度单方面的行为,中印两国合作的“蛋糕”大幅收缩了,分歧也就显得更大。

安全和战略关系支柱。目前中印边界对峙仍在继续,可以说一度处在第二次中印战争的边缘,很难说双方还存在什么互信。在战略层面,印度方面也频频采取针对中国的举动,尤其是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频繁互动,四国组成了所谓“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就在最近的10月6日,四国外长于东京举行会晤。按照美国助理国务卿比根的说法,四国之间已经结成了“印太小北约”,其针对中国的意味无疑是很强的。而且这四国还在推动所谓的“供应链弹性倡议”,实际上就是要谋求在国际产业链上“去中国化”。可以说,在安全和战略层面,中印之间的战略互疑甚至是战略敌视已经大大深化了。

民间交往支柱。正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本来就为双方社会的交往增添了巨大的阻碍。尤其是印度方面的疫情防控工作不尽如人意。借着今年中印爆发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的“机会”,印度又陆续封禁了包括微信和支付宝在内的一系列中国公司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中国app”)在印的使用,这就给中国民众在印度的日常生活平添了巨大不便,阻碍了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双方彼此之间的歧见可能也会因此更趋深化,这最终又会反过来影响两国政府的决策,形成恶性循环。

高层引领支柱。传统上,这无疑是维持中印关系最粗壮的一根支柱,中印两国领导人平均每年都在各种场合有四、五次见面机会,包括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会晤、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晤等。但是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各大多边机制全部都视频化了,两国领导人见面机会也大幅收窄。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总理莫迪和整个印人党团队在国内引导印度社会仇华、恐华,使自己也陷入和中国的对立而不能自拔。2018年和2019年,中印两国领导人的非正式会晤都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但是所有这些共识,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主动恶化中印关系的原因,几乎都落空了。连高层引领都出现了如此之大的问题,中印关系未来能不能走出当前的困局,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问:那么,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当前中印关系的状况?

答:中印双方本来就存在一系列分歧,1988年开始的中印关系正常化只是把这些分歧“搁置”了,而没有消除它们。

第一,西藏问题。印度一直对中国之于西藏的合法主权有抗拒心理,历史上曾试图把西藏变成中印之间的“缓冲国”。现在印度还在积极为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后事”做准备,试图继续以西藏问题牵制中国。

第二,边界问题。中印双方对两国之间的“实际控制线”理解差异极大,操作起来冲突性极强,1962年的中印战争就是由此而起的。而如果没有莫迪印度对中国领土的蚕食,也不会导致今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的发生。

第三,贸易失衡。这本来是发展带来的问题,印度作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出于经济理性不得不从中国进口消费品和资本品。发展的问题理应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莫迪政府现在却逆潮流而动,通过完全破坏双边经贸关系的方式,压缩印度的对华贸易赤字。

第四,“区域主导权之争”。印度长期对中国与印周边国家的正常合作心存芥蒂。特别是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却被印度认为是针对印的“战略围堵”。其实中国是想通过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让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从合作中受益。可以说,虽然中印边界问题给两国关系带来的冲击力大,干扰系数强,但中印两国的核心矛盾还是所谓“区域主导权之争”。印度认为,南亚次大陆和整个印度洋地区都是印度的“势力范围”,而中国在这个区域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这个“问题”在印度外交安全精英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中印边界争议。

第五,互信严重缺失。这是以上四方面分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印关系已经被零和博弈的心态、尤其是印方的这种心态所主导了,两国在信任赤字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梳理两国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可以看出,自1988年以来没有一个得到解决,且自莫迪执政以来,两国在所有这些方面还在大踏步地倒退。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变化,更加快了中印关系恶化的速度。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了。在印度看来,这为印实现“弯道超车”,超越中国,加速崛起带来了“机会”。印度很多外交安全精英判断,中国很可能在中美博弈对抗中失败,甚至要垮掉。1962年的中印战争给印外交安全精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让他们觉得印度一直活在“中国的阴影”下。所以他们就更加积极试图抓住中美对抗的“战略机遇期”,希望通过主动恶化中印关系的方式,在与美国打交道的时候获得更多的战略利益。他们评估,与美国合作给印度带来的收益要比与中国关系恶化带来的损失要大。

中印关系加速恶化还有一个因素即当前印度整体决策团队的“右倾化”“强硬化”“冒险化”,甚至可以说整个莫迪的外交安全团队中莫迪自己反而成了最为“温和”和“务实”的一个。以现任印度外长苏杰生为例,他在2019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就说,当前印度的外交政策就是要冒险,小冒险小收益,大冒险大收益,没有冒险就没有收益。但是中国的国力数倍于印度,印为什么敢奉行当前的对华“大冒险”政策呢?因为印度认为美国与自己站在同一个阵线。综上所述,中印两国当前从结构性矛盾、再到战略大环境、再到印度执政团队的政策倾向,全都指向中印关系恶化,两国关系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就不难理解了。

问:吸收过往的经验教训,中印两国想要发展出较为良好的关系,又应该遵循一种怎样的思路?

答:比邻的大国如何友好相处,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印两国都有大国雄心,都有悠久的文明,都自认为是伟大的民族,又同时处在崛起的过程中,双方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几乎是必然的。历史上,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打得“头破血流”,但至少其民族、文化、价值取向还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相比之下,中印两国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在漫长的历史上,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中印之间的交流实际上非常之少。在1950年建交之前,双方几乎没什么往来,即便是建交之后双边民间往来也难称密切。

1 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