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须银政企齐发力
2021年07月05日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阅读量:2465

【编者按】制造业的发展事关中国未来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银行对制造业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央行等多次提到继续做好对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融资支持。当前,如何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如何稳定制造业融资预期?怎样推动信贷资源向高技术制造业倾斜?制造业企业对金融支持政策还有哪些需求?中国经济时报本期热点透视就以上焦点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敬请关注。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须银政企齐发力

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央行等多次提到继续做好对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融资支持。6月25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二季度(总第93次)例会再次指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如何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如何稳定制造业融资预期?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适当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在MPA评估中的占比

“提出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针对的是我国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制造业企业缺乏中长期资金的现实痛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王刚对本报记者说。

王刚认为,之所以形成这一问题,一是由于制造业贷款不良率相对较高。分析公布制造业贷款不良率的工农建交四大行2020年年报,各项贷款不良率在1.56%—1.67%之间,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介于4.2%—6.03%之间,偏离度最高为447个BP。二是银行受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影响,实践中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多为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多在一年以下,按季度还息,到期还本。对制造业企业而言,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虽然聊胜于无,但无法匹配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和货款回款周期,造成临时资金挤占,增加融资成本。

自去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和金融管理部门多次提出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规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达5.62万亿元,同比增长38.8%,增速已连续16个月保持增长,逆转了前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低迷的态势,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王刚说。

对于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贷款比重,王刚建议,在货币政策层面,一是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在MPA评估中的占比;二是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增速的金融机构,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在监管政策方面,可以考虑借鉴普惠小微和普惠涉农贷款的政策,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不良率实施差异化考核,例如不良率超过全行平均不良率2—3个百分点以内的,允许尽职免责。在信贷政策方面,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中长期贷款信贷管理机制、改进审批放款流程,推动“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还款方式创新,以期更好地匹配企业回款周期。

需要“银、政、企”各方共同努力

“制造业的发展事关中国未来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银行对制造业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央行等多次提到继续做好对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融资支持。尤其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这需要‘银、政、企’各方共同努力。”世界金融论坛特约研究员纪飞峰对本报记者说。

纪飞峰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贷款。政府可安排财政专项基金作为专门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信贷补偿资金,与银行开展助保贷等业务,引导银行增加对制造业的贷款,提高对制造业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可发挥担保体系在融资中的作用,构建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的“政银担”三方合作模式,共同参与、共担风险。

二是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激发银行金融服务动力。对于制造业贷款,监管部门在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核销和对人员考核方面应制定差异化的政策,适度提高对制造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适度放宽对制造业贷款的风险权重,减轻资本充足率对制造业贷款投向的长期约束。还可以仿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措施,对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准备金收缴、贴现率水平考核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三是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创新银行金融服务模式。对于成长型制造业企业,探索运用投贷联动和投、贷、补模式,提供全方位支持。积极引导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支持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企业股权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大型制造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非金融企业债券,支持优质企业在主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上市和交易。

四是进一步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促进制造企业多渠道融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不同发展阶段和融资需求的企业与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相对应。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可通过主板市场的支持,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应主动完成股份制改造,增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是稳定制造业融资预期。央行或监管部门可以研究出台专门的制造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长期支持政策,包括规模、利率、考核、条件、模式等方面的细化内容,让制造业企业充分感受到融资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对于金融机构的制造业贷款央行或监管部门可以从提供低成本资金、给予利息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激励,让金融机构感受到开展制造业贷款不但政策鼓励,而且有好收益。

让金融成为牵引产业结构优化的抓手

——访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

2021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央行等多次提到继续做好对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融资支持。尽管制造业贷款的结构已得到优化,但仍存在短板。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金融行业需要顺应传统制造业换代升级的需求提升服务层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让金融手段成为牵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工具抓手。

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

中国经济时报:尽管制造业贷款的结构已得到优化,但仍存在一些短板,为何相关金融服务仍不到位?

陈端:审视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行业自身发展现状。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本身也面临着“产业数字化”阶段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这样的发展需求是常态的金融信贷产品不足以满足的。从更高层面来看,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创新优化,可以引导社会资本逐步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制造行业退出,让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得更为清洁和绿色,这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占据大国博弈进程中的道义制高点都具有战略价值。反观当前我国制造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存在着支撑度不足、精准度不够、政策体系不完备、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资担保及风险对冲工具不丰富等短板,我们的金融行业需要顺应传统制造业换代升级的需求提升服务层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

让金融手段成为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科技、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信贷资源向高技术制造业倾斜?

陈端:我国制造业仍存在以资源要素投入与规模扩张为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对应的金融创新也需要精准识别制造业不同细分领域在技术创新路径和创新扩散机理机制上的差异,以组合化的金融产品打造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体系推动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当前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开放性和协同性特征,政府可以针对一些行业内具有共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在金融层面聚焦性地倾斜支持,把倾斜方向与区域产业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布局统合考量,立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整体视野多方位地完善金融产品供给体系,把区域重大产业平台与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有效协同起来,通过对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使信贷资金向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倾斜,让金融手段成为牵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工具抓手。

面向制造业的金融创新不是孤立的

中国经济时报: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须关注哪些问题?

陈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面对制造业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改造,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是需要根据企业成长发展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细化产品供给,实现信贷产品、债券产品和产业基金的有机组合,加大产业链金融创新力度,发挥银行与核心企业的主导作用,提升整体风险对冲能力。

二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对技术依赖较高、资金需求大、可用抵押物少的特点,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贷款抵押方式,以技术专利、升级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作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贷款抵押物,开拓试行多家企业联保贷款模式。

三是协助制造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优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推动制造企业挂牌和上市,壮大场外市场挂牌企业群体,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发展,建立扩大各类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及创投引导基金,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向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等转化来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

四是着力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对冲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包括以财政注资形式设立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完善再担保体系、建立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构建“政银担”风险共担机制等。

需要补充指出的是,在一些传统低端供给逐渐被出清的大背景下,面向制造业的金融创新不是孤立的,产业链金融、场景金融、消费金融之间的缝隙加速融合,需要与新技术促发的新场景以及与之伴生的消费端需求升级关联起来,超越产业看产业、超越金融看金融,或许对我们从指导理念到操作实践而言都是一场新的挑战。

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须更加精准

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及央行等多次明确要求做好对制造业升级发展的融资支持,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的质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占比多、效率高、地位重,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支持为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供给和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有助于制造业企业业务拓展,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许英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制造业企业须具备获取金融支持的“六种”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对制造业企业而言,该如何更好地利用金融支持助力自身转型升级?

许英杰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制造业企业需要提高自身获取金融支持的“六种”能力。

一是具备贯彻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能力。制造业企业应加快传统生产制造工艺的升级改造,提升自身效益,才能够更好地获得金融支持。

二是积极践行国家产业政策的能力。制造业企业需要将产业政策作为推进自身发展的重要参考,积极投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

三是开发新产品、应用新工艺、引入新技术的创新能力。制造业企业要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加强开拓创新力度,提升自身吸引金融支持的能力。

四是全方位利用金融服务的专业能力。制造业企业要全方位建立利用金融服务的专业能力,结合自身行业特征、发展阶段、技术实力、企业规模等,适当选择最优的金融支持方案。

五是风险防控能力。制造业企业要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千方百计降低自身面临风险,做好风险防控,为更好地获得金融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

六是规范化生产运营能力。制造业企业要建立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同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协调机制,为更好地获得金融支持助力自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机器人作为工业无人车辆领军企业,目前已经攻克4项国际“卡脖子”核心技术,获得多个行业的头部客户项目。未来机器人运营总监莫海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型创业公司,前期做产品原型、做行业示范性项目,难在技术,到了规模化复制阶段,难在成本。我们很幸运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多个支持计划,获取了一批资金、场地和人力资源支持,为目前海内外业务拓展奠定了基础。

“金融助力制造企业发展,一方面随着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和壮大,更多的私募机构对传统制造业以及新兴制造业都给予了极大的资金支持,给企业带来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制造企业可以通过融资扩大生产规模以及研发的投入,保持企业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支持非常重要,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同时银行为企业提供了低息贷款以及信用担保,缓解了企业经营现金流的压力。”云迹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金融支持须更加精准落地

尽管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短板。

“企业迫切需要点对点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支持政策的沟通,从国家层面或者政府层面为企业进行政策的宣讲、解读以及意见的收集。”云迹科技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莫海洋认为,从科技制造企业的角度,近年国家和社会对科技制造产业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驱动科技制造企业加快了从产品原型到规模化复制的周期,扩产能、纳人才成了许多科技制造企业面对的最紧迫的需求。实际来说,很多科技型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还无法完全分离,扩产能和稳人才需要两头抓。“在成熟的机制下,希望能够在建厂和人才落户购房方面得到专项资金/计划方面的支持,减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负担,加速产品落地验证到市场覆盖。”

在许英杰看来,制造业企业量大面广,随着制造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企业对金融支持政策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更全的要求。一是持续扩大制造业企业尤其是特定规模、特定地区和特定发展阶段制造业企业金融支持规模。二是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解决有的地方、有些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偏高问题。三是持续完善和推行制造业企业多层次金融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完善多层次金融支持工具体系,鼓励推行供应链金融、银税贷、信用贷、专业科技银行、第三方担保、金融租赁、政府性产业基金等,助力完善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四是提升金融支持的便利化水平。政府部门可通过加大金融支持的宣传力度、加强金融支持政策的宣传培训、创新担保机制、鼓励开发特色信贷产品、创造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和途径等多种方式提升制造业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便利化水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