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库以建言献策为根本任务,高校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应有之义。5月27日,上海论坛2019闭幕式上,光明智库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由复旦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的10份智库报告,主题涵盖国际战略,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老龄社会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外商资本和科技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19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等。本版特摘登精华,与您共享。
改革开放40余年,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市场与政府双向互动,推动了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促进了区域经济融合和活力迸发。未来,应着力强化这种良性互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特色路径:市场作用发挥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重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必须依靠企业的自主选择。政府应遵循市场规律,制定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做好各类服务平台建设,尊重并推进企业的发展选择。
建构统一的市场标准。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应与自贸区扩容紧密结合,以长三角自贸区为建设目标,建构跨区域的管理机构。发挥现有自贸区的溢出效应、辐射效应,让自贸区的政策、标准惠及更广大地区,进而将三省一市的自贸区连成一片,最终形成规模大、质量高的长三角自贸区。
建构统一的服务平台。根据各地优势,成立各类专业化、跨区域的长三角共享服务平台,在法律法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企业融资和合作、运输物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可以先行试点“单一窗口”的标准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建设一体化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平台。
建构统一的数据平台。长三角深度一体化,可以从共建统一的经济社会数据平台着手,三省一市统合数据资源,形成统一的经济社会数据统计、发布和分析平台。
建构统一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统筹形成互联互通的金融风险防范和预测预警机制,保障长三角深度一体化的金融安全。建立长三角地区银行业机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对金融市场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和处置预案等。
以行政管理体制变革与创新为根本保障。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长期到短期,都应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各级政府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问题导向,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领域互动合作。
建议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基金,政府、企业等机构合力,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照“股权分摊、责任平摊、市场运营、优化配置”的原则,由各省入股设置并委派专人管理,引入国资平台、大型民企、国家级开发机构等,形成合力,并保障监督。在基金运作方面,以母基金撬动更多国内外长期机构投资,设立各专项投资基金,如基础设施发展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科创基金等,以产业或功能导向来配置资金和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实现整个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生态经济与工业经济融合发展。长三角各地要素禀赋不同,已有产业集群不同,形成的分工不同。三省一市要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建立跨地区的产业沟通平台,帮助企业与长三角各地方政府接洽。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出的总要求。三省一市要优化产业布局,共建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协调治理机制,严格控制和治理长三角水污染,建立全覆盖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大幅度降低生态环境风险。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区域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创新等多种市场一体化路径,促进新技术产生。
着力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产业生态圈。通过实施“技术—产业—资本”一体化、“高校—企业—政府”一体化机制,形成六条走廊智能产业带、八大智能产业集聚区,成为长三角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着力打造微电子产业集聚区。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契机,联合长三角地区IC龙头企业,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全面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着力打造健康科技集群。加强医学研究联合攻关,聚焦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重大疾病,推动公立、民营医院与医药科技园区、医药企业合作,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完成区域内健康医学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大协同。
积极促进民生改善,让人民获得感不断提升。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有利于实现社保一体化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协调和补偿机制。可借鉴欧盟经验,通过“养老权益累计+待遇分段发放”,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新。在不改变现有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条件下,将劳动者在各工作地的养老保险权益累积计算。
根据长三角区域各地老龄化实际,整合长三角地区养老资源,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长三角区域养老信息化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养老一体化提供数据支撑,为差异化养老提供精准化、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不断加强政策协同,引导有关部门协调联动,确保养老一体化顺利推进。可通过电子病例与健康档案共建共享,加快区域医疗保险管理互联互通。构建横向区域协同与纵向分级诊疗体系,完善政府托底下的市场准入与监管机制。
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构建设施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合作、服务共享共赢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参与建立长三角区域机场常态化、多层次交流机制;构建空铁联运、海铁联运新格局;优化完善市域轨道交通网络,提升城市整体服务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促进长三角地区构建高速公路网、城际轨道网、内河航运网等复式快速通道与多式联运体系。要建立区域交通建设与运营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市场资金进入,共享政策红利和发展果实,充分运用长三角腹地广阔的优势,有重点、有梯度地做好大交通建设。
在生态服务方面,以安全的水源地和生态空间的维护为共同目标,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共同保护,共同享用。要建立长江流域和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率先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建立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审计和问责制。划定长三角地区共同水源地,形成费用分摊机制,共同保护;以环太湖区域生态修复和长江口水生态修复为核心,和谐江湖关系,优化岸线利用,聚焦生境保护与修复,统一排放标准,实现联防联控;重点加强交界区域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要严格进行生态保护,考虑探讨区域内的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处理好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长江大保护之间的关系。
未来发展:发挥上海领头羊作用,打造“世界级大都市圈”
发挥上海的核心引领作用。上海要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用,带动市场主体的流动;要体现创新度,发挥全球科创中心的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加强生态联合治理、共建基础设施、突出先行先试;要体现包容度,树立以上海为核心辐射整个长三角区的“大上海”理念,做好引领、当好表率。
打造上海制造业新形态:包括以长三角智能硬件制造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区块链技术、类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的颠覆性技术转移链,以各类知识溢出而形成的科技园区、科技小镇、科创走廊等创新集聚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算法为依托的超大城市网络理政新样态。通过“长江经济带智库合作联盟”等平台,为解决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重大问题量身定制涵盖立法、规划、评估、预警、防范、解决全逻辑链的方案。着力推进“共享”“共进”与“共富”,探索构建虚拟人口,即依托现代通信技术等,建设一支远距离为上海贡献力量的人才队伍。
打造“世界级大都市圈”。对标世界级的基础设施体系,探索设立三省一市分摊的基础建设基金,引入市场化方式,探索解决土地流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运营和监督等问题;率先覆盖5G网络,打造世界级的交通和通讯环境。对标世界级的区域功能服务供给能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医疗教育一体化、生态环境同质化、行政管理单一化的治理服务体系;在财税收入方面,上海可以让利或者商讨合理的财税补偿机制,打造区域一体化治理的全球示范区。对标世界级的高端资源空间聚集方式,探索并实现示范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集聚。对标世界级的空间经济密度,引入和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面向未来50-100年的前沿产业,打造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结合的全球新经济标杆。对标世界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引入产业结合,把江浙沪皖一流高校的前沿科研机构引入区内,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化航母。
遵循“先进制造业”这一宽路径。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基本囊括了战略新兴产业的七大类别,总体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好,但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转型升级难度大,总体上难以适应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推动基础良好的引领性产业,如人工智能、微电子、生物医药等在示范区形成规模效应,且与已有的产业形成差异化,这需要我们在规划布局、行政服务、产业链分工等方面尽快做好顶层设计,包括与科创板等结合起来,在示范区形成真正的前沿产业示范,为“中国智造”打造新高地。
做好“产学研用结合”这篇大文章。当前,上海的全球科创中心、浙江的互联网、江苏的物联网、安徽的国家综合科技中心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一体化”不仅是外在的动力,也是互补的内在需求。示范区恰在区域腹地,汇聚四方科创成果可谓正当其时、正当其地。现在,上海、浙江已经形成了G60创新走廊,在示范区范围内,大体可以沿青浦—嘉善往南辐射,受这个思路启发,我们大胆设想:青浦—吴江一线向北向西拓展,与南京、合肥对接,形成一条“长江下游创新走廊(带)”,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顶尖科技创新资源汇聚成片,对辐射区域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