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晨 万广华 吴万宗:中国减贫战略转型及其面临的挑战
2020年09月30日  |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01期  |  阅读量:13513

3.四个阶段的减贫成绩

前文提到,中国扶贫策略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表1报告了这四个阶段不同贫困线下的减贫状况。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内三条贫困线下的年均贫困发生率的下降程度分别为3.45、4.25和1.00个百分点,表明第一阶段脱贫的主要是最低收入人群。第二阶段三条贫困线下的年均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了2.77、2.90和3.26个百分点,3.2美元贫困线下的贫困率变化最大,表明次穷人群开始大量脱贫。第三阶段年均贫困发生率下降的程度分别为1.85、1.44和3.10个百分点。第四阶段为0.12、0.06和0.40个百分点,反映了后期的脱贫攻坚越来越困难。

就年均贫困人口变化率而言,三条贫困线下,第一阶段贫困分别下降了3.74%、4.57%和1.00%,与前面的结果一致,说明早期脱贫最多的是最低收入人群。第二阶段年均贫困人口分别下降4.18%、4.70%和3.53%,脱贫更多的仍然是最低收入人群。第三阶段年均贫困人口分别下降了7.19%、7.35%和7.06%,是减贫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估算值为3.49%、2.64%和5.69%,说明尽管处于艰难的最后阶段,减贫成绩依然可观。

4.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

本节至此讨论了中国的减贫成就,并对各省份和不同阶段的减贫表现进行了简单的评估。但中国的减贫是国际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把中国的减贫奇迹放到联合国千禧年发展框架(MDGs)里来考察。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在MDGs实施的1990—2015年,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为63.9%,远远超过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如果把时间跨度限制在1990—2010年,那么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高达74.4%,进一步把时间跨度限制为1990—2005年,这个贡献率竟然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93.2%。这就是为什么说,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由192个国家元首签署的千禧年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显然,如果把中国的高速度增长看作奇迹,那么中国的减贫成就可以被称为奇迹中的奇迹。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减少,不是因为中国的减贫努力或成效降低了,而是因为中国的极度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截至2010年,中国的绝对贫困已经下降到了很低的程度,没有那么多的人口需要摆脱贫困(如图4所示)。仍然借用世界银行的估算结果,在1.9美元的贫困标准下,中国贫困人口规模由1990年的7.51亿人下降到了2015年的1000万人,累计减少7.4亿人,在2013年已经基本消除了极度贫困。

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奇迹,但这个结果是基于绝对贫困标准的。正是因为中国的减贫成就,中国可能要转型聚焦相对贫困。那么中国的相对贫困是什么状况呢?这是下面所要回答的问题。

1.相对贫困线的设定

图5显示了1978—2017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相对贫困线。三条线除了水平值的不同,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78—1986年间较低,在1987—2001年间有所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不快。但自2002年以来开始迅速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越来越快。相对贫困线的上升与收入不均等、尤其是收入阶梯下方人群之间收入分配的恶化紧密相关。

2.相对贫困发生率

考虑到欧盟的做法,本文以收入中位数的60%作为基准相对贫困线,收入中位数的40%和50%仅作为参考指标,图6展示了相对贫困发生率。与绝对贫困截然相反,相对贫困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的,且上升幅度较大。在收入中位数40%的贫困标准下,全国、农村和城镇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4.40%、5.37%和0%,分别上升到2017年的13.95%、29.85%和2.69%。如果用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贫困线,全国、农村和城镇相对贫困率从1978年的8.94%、10.90%和0%,分别上升到2017年的21.24%、42.77%和5.99%。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基准相对贫困线下全国、农村和城镇的相对贫困率从1978年的15.43%、18.79%和0%分别上升到2017年的28.31%、53.83%和10.22%。

1 2 3 4 5 6 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