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仔 叶振宇 崔志新 周麟:“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思路
2020年08月27日  |  来源:《经济管理》2020年08期  |  阅读量:17232

(2)区域协调发展面临从侧重基本要素配置型协调发展向高质量协调发展升级的挑战。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协调能力较弱,区域间互动水平较低,协调手段、机制和途径都比较少。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通过协调手段、机制和途径持续创新,要素流动障碍逐步消除,区域间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由于要素配置不均衡推动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力量有所减弱。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通过协调初始要素配置的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虽然还有,但已显著缩小。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需要进行动力转换,这个转换在空间上是全域的,区域与区域相比,其动力转换的节奏和路径上可以不同,但对实现动力转换的要求是一致的,而不是有的区域可以实现动力转换,有的还可以停留在过去的老的发展模式上。为了实现全域性动力转换的目标,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式就必须向高质量协调发展升级,将协调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创新要素的协调配置上来,推动区域间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分享,解决创新能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分布不平衡问题。

(3)在国际创新合作中,我国面临美国技术霸凌主义的挑战。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美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企图阻碍中国创新能力的成长。2020年美国在抗击新冠肺炎上的失败表明,面对重大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这有可能促使美国社会反思特朗普提出的所谓“美国优先政策”。疫情之后,美国极可能采取一种相对务实的策略,即推动中美部分脱钩,其核心内容就是加大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遏制,推动美国在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方面与中国脱钩。其主要举措为,为我国研究机构、企业与美国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合作设置更多的人为障碍和歧视性措施,对美国向我国进行的技术转移设置更多的人为障碍和歧视性措施。美国还可能实施“长臂管辖”,对其他国家施压,阻止其向中国转让技术和与中国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通过进入到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通过进入到全球创新链推动自身创新链升级面临较大的挑战。

(4)在创新范式上,我国面临新技术革命改变传统创新模式的挑战。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全球孕育兴起,新技术对传统生产、组织和消费方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将更加突出数据这种新的要素资源的作用,也将改写主流经济学流行的创新生产函数,依赖传统产业链条形成的创新体系将逐步被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的创新体系所取代;集中式、并联式、采摘果实类的创新将为分布式、串联式、重组式创新等取代,后者将成为创新的主流形态;学习能力将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张其仔,2019)[22]。创新模式转换,要求区域创新体系更具协同性、网络化特征,这无疑给我国传统创新模式转型带来较大的挑战。

2. 总体方向

面对新的挑战,我国“十四五”时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既要着眼于提升创新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又要着眼于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提高在非对称条件下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实现这一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方向是建立高水平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开放式创新早期是针对企业层面的封闭式创新模式而提出的,是一种整合和链接外部创新资源、与外部各方共同承担创新风险和成本的组织方式(Bingham和Spradlin,2011)[23]。区域创新体系的提出,本身是对企业采取封闭式创新模式的挑战,但在区域或国家层面的创新体系建设同样存在开放和封闭等模式的区别。理论上,我国高水平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应具有三大基本属性:一是网络根植性和高度开放性。区域创新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基于地理、社会、组织等某个维度或多维度网络联系的学习创新型组织,各类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某些关联和学习交流以促进知识创新、流动和应用,其顺利进行高度依赖于相互信任机制、正式和非正式约束或组织框架,具有网络根植性。正是这种网络根植性属性,保证了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学习,使得区域创新体系表现为有一定的边界,但高水平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边界并不是僵硬的,而是富有弹性,高水平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是一种边界更加开放、更加模糊的交互网络(刘建丽,2014)[24],区域创新体系之间存在多层次开放互动的空间,组成区域创新体系间的各要素可以穿透其体系边界进行互动。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不应为各种其他的组织、体系边界所束缚,是一个超越行政区域边界、组织边界、社会边界和产业边界的网络,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为其所用,也可以向外部输出知识、创新成果和能力。高水平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不仅要求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且可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其他创新体系相互连通、相互协同、优势互补。二是创新能力的累积性和路径转换性。区域创新体系从萌芽到发展成熟是一个在历史依赖路径下不断进行知识、技术、经验等方面的积累过程,创新体系中的相关主体也是在这种路径演进中积累社会资本、知识、技术、经验和能力,一个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势正是产生于这种路径依赖性。然而,路径依赖具有双面性,一方面通过历史的累积创造了优势;另一方面会对路径突破造成障碍。高水平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既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不断累积,又不能陷于创新能力的路径依赖难以突破,高水平的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必兼具创新能力的累积性与路径转换性双重属性。三是具有较强的韧性。高水平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优势不仅在于其能够有效动员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协同行动的能力,还在于其是一种适应性强的体系。即使受到外来冲击,这个体系经过修复也能恢复到原来的基本功能和组织形态,这种自组织能力确保区域创新体系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自我适应性的调适、演化和迭代创新,进而更加有效促进地方化产业体系实现动态调整升级,从而增强区域经济韧性。

高水平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至少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一是促进不同类型知识交流、学习以及向能力转化的功能。建立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最直接效果就是降低知识交流和学习的成本,促进分析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形象性知识的流动、学习和转化。二是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的功能。完整的创新,既有基础研究的创新,也有应用研究的创新,创新体系应为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两类创新主体架设联系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基础研究机构不断创造新知识;另一方面吸引企业参与创新活动,与其他主体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三是跨区整合创新资源的功能。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应利用其网络和开放的基本属性,为区域内创新主体引进吸收外部资源、能力以及开展合作提供平台和便利条件。四是推动区域产业动态发展的功能。由于区域创新体系具有根植性的网络特点,所以,在区域产业动态升级过程中,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苗圃”功能,能促进创新成果孕育和转化成为区域接续主导产业,打破产业发展同质化发展与对发展路径依赖的“负向锁定”,形成动态比较优势以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五是创新政策的孕育功能。区域创新政策会存在运行失灵或转型失灵的问题,对此时此地管用的政策,到彼时彼地可能并不管用,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能够不断孕育新的适应变化了的条件、环境的政策措施,能为各类创新主体不断注入新的创新能量。

1 2 3 4 5 6 7 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