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仔 叶振宇 崔志新 周麟:“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思路
2020年08月27日  |  来源:《经济管理》2020年08期  |  阅读量:10209

3. 重点任务

根据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特点、功能要求和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现有基础及所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期间,我国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构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经验表明,创新强国既可由少数几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来支撑,也可由相对分散的区域创新网络来支撑。美国是科技创新的超级大国,但真正支撑其发展的是硅谷、128公路、北卡“创新三角地”等少数几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极化效应明显,但辐射能力强,不但能辐射美国,而且还可辐射全球。与此不同,德国创新体系依靠的是少数大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开展紧密协作,通过专业化服务能力很强的中介机构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知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协同共享,公共科研体系和双重教育体系则为创新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技术和人才供给。日本创新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地方化的集群网络,利用集群内部长期积累形成的政产学研有机合作机制,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工程化、产业化的环环相扣、优势互补的链条。我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差别大,可以走一条多极支撑的网络化建设之路。具体而言立足科技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依托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合肥、沈阳等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以此辐射带动形成由区域内多个节点城市组成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在国家层面建设跨区域协同、跨部门协作、跨国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不同区域创新体系之间彼此相互连接、相互支撑、资源共享。

(2)着力布局一批面向新技术革命的高水平区域创新基础设施。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始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我国各地都有一股强烈的投资冲动,加快布局引领性的未来产业。然而,这些新兴技术的成功产业化却跟传统技术具有本质的区别,更加依赖一个地方基础研究的能力。鉴于此,我国应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创新型城市加大对前沿性基础科学领域的战略部署,包括设立国家实验室、建设一批大科学中心等,建立区域创新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区域创新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这些重大举措不仅是创新强国的需要,也是推动形成区域创新基础设施服务社会的能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基础科学研究具有较强外部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对应用创新推动作用很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理应是区域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不仅如此,我国还要深化学科布局调整,破除高校科研院所承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基础科学创新平台的隶属关系,扩大这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自主权,取消这类平台的行政级别,提高其产业化应用能力。同时,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开放合作的关系,要探索形成相对稳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3)着力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升级。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是一种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的体系。我国是工业大国,制造业优势明显,我国的制造优势既表现为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企业综合优势,又表现为有一批由大量中小微企业扎堆集聚的集群优势。我国的产业集群包括传统产业集群、新兴产业集群等不同的类型。我国传统的产业集群尽管从事的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但生命力很强,对市场环境变化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要根据发展阶段和环境变化进行分类转型升级,有些集群可以发展成为创新型集群,有些集群可以被清理淘汰,有些集群可以转移异地发展。除传统产业集群,还有不少的产业集群正处于行业快速成长期,技术层次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对于这类集群,要重点解决好前沿技术的研发及转化问题。无论是对于传统产业集群还是新兴产业集群,“十四五”时期地方政府都应因势利导,借助产业集群自身的生产组织、知识能力和社会网络,吸引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共同参与,让集群的核心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着力解决好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匹配、高效协同、循环迭代。

(4)着力加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国际创新合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高水平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创新竞争的格局中,美国处于创新链的前端,中国处于创新链的中端位置,面临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但这个任务不应该靠关起门来解决(张其仔和许明,2020)[25]。高水平的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不仅包括国内层次的开放式协同,同样也包括了国际层次的开放式协同,就是像发展产业一样,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仍要坚持这个方针,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就是国内的创新资源和国际的创新资源,两个市场就是国内的创新市场和国际的创新市场。坚持这一方针的理由在于,创新的成效取决于创新资源的存量、创新资源的质量、创新资源的多样性等,一个国家可利用的创新资源存量规模越大、创新资源质量越高、创新资源的多样性越丰富,其创新的成效就会越大。显而易见,全球创新资源的存量、高质量创新资源的规模、创新资源的多样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但把区域创新体系完全建立在其他国家的创新资源上也是行不通的,这不仅是因为,走这样一条路,会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还在于这样的创新体系不会获得成功,因为任何知识、技能的转让,其成功的可能性与本地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相关,再简单的知识、技术转让都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一个国家自我创新的能力越强,创新资源越多,参与国际创新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定要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方针,即便是面临不利于全球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的局面,也决不能放弃对外开展创新合作的努力;与此同时,决不能放弃国内创新资源的投入和积累,要坚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并以此带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

四、推进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思路

1. 充分发挥以增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作用,形成有利于知识价值增进的分配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是知识,为一种知识的创造、学习、应用和转换组织形式。高水平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这个体系中的分配机制能否突出知识的价值、建立一种以增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让那些在知识创造、学习、应用与转换过程中创造价值的个人、机构、企业、地区等能获得相应回报。充分发挥以增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作用,除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严禁知识产权的剽窃、盗用外,还要将以增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体现到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上,不仅体现在对大学、科研机构的重视上,而且还体现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的分配上,体现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上,以此在全社会创造一种尊重知识的氛围。

1 2 3 4 5 6 7 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