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进程中的中国青年
2015年09月28日  |  阅读量:7514
复旦大学 江林晚 本报记者 周凯 《中国青年报》(2015年09月28日12版)

参加2015“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 2015)暨“全球治理创新青年峰会”的中外青年在米兰世博园内合影。本报记者 周凯/摄
8月中旬,为期3天的2015“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 2015)暨“全球治理创新青年峰会”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中国企业联合馆举行。这个大赛由复旦大学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举办,今年有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名海外青年代表,以及国内9所知名高校的11名青年(其中8名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代表),以及10名学生观察员组成世界团队参与现场比赛和展示。
一个月后,复旦大学的3名本科毕业生也将展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习工作,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实习生。
“对于青年人来说,一是要认识到全球治理是他们的责任所在,二是他们有能力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去。全球治理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是涉及到每个个人的选择,如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如采取节能的生活方式,如以个人的能力去参与国内外的扶贫,都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人有能力去做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说。
“能真正发挥一点作用的地方”
2015年4月的一个下午,即将大学毕业的巩辰卓在等地铁,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上海的10号线四平路地铁站。列车刚到站的时候他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说英文的男声,“一听就是好事情”,他刚刚踏进车门的脚又匆匆忙忙地收了回来。
电话那头的声音告诉他,他通过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国际组织实习项目面试,成为这个项目选送的第一批中国实习生。
9月,巩辰卓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坦桑尼亚办事处实习10个月。和他一起通过面试的,还有他的同班同学,今年毕业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生范衍和沈怡婷。
巩辰卓还记得面试是在去年的11月底,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近2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坐满了两个阶梯教室,而最终入选的只有21人。
“我对那边有一点感情,还是蛮想回去看看的”,巩辰卓说。
这“一点感情”产生于2013年7月,巩辰卓在坦桑尼亚的姆万扎支教,刚下飞机他就吓了一跳,这座坦桑尼亚第二大城市的机场“跟国内小县城的公交车站”差不多,行李没有传送带,直接放在一个空空荡荡的屋子里,乘客自己拿着走人。
这座城市只有一座超过15层的高楼,教室里没有电子设备,80个孩子用10本教材,老师讲课就凭一只粉笔一张嘴。当地没有足球,孩子们常常光着脚在满是尘土的地上踢纸糊的足球,巩辰卓带了一个足球过去和孩子们一起踢,开始还会有人传球给他,后面就变成了上百个光头皮肤黝黑的孩子们——男孩穿着衬衫,女孩穿着裙子——在荒草地上围着一颗小小的足球奔跑。
“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他说。
当地经济和基础教育的落后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想回到这里。这是全球治理的重点区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入资源最多的地方,也是“自己能够真正发挥一点作用的地方。”
和巩辰卓相似,范衍将赴德国汉堡实习,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协会的项目。这也并非他第一次去德国。
范衍上高二的时候,就在汉堡附近的小镇交流学习一年。整个学校只有他一个中国人,第一节德语课下课的时候,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问他:“我可以摸摸你吗?我从来没有摸过中国人。”
范衍愕然了几秒,笑了,说“那你就摸吧”。
“原来这里的人真的这么不了解中国人。”那一年正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欧洲媒体就会有一些道听途说的报道,中国人看了肯定觉得是开玩笑,可是他们真的会相信。”范衍说。他经常被同学们问道“中国人是不是都吃狗肉”,每次他会不厌其烦地跟别人解释,中国是有地方有吃狗肉的习惯,但只占很小一部分。对范衍来说,那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种子埋在了心里,“比起我们夸夸其谈说全球治理,我更加推崇从小的地方开始做实在的事情。交流的时候告诉别人事实,就是消除了一点误解。这也是跨文化交流,是你对世界发展出的一点点力。”
于人之思想,构筑和平
去年夏天,范衍参加了2014年YICGG大赛,那一年的主题正是跨文化交流。
“我们觉得跨文化交流要和一个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范衍和队员们想到的结合点是医药,“中国有中医,印度有草药和冥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医疗理念,这就是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载体”。
范衍和团队成员经常在学校附近的墨西哥餐厅讨论,一边吃卷饼沙拉一边讨论项目设计,“我们很容易就聊岔了”,范衍笑着说。聊着聊着,这群年轻人的话题就到了怎么样世界会变得更好,我们每个人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范衍知道,他们做头脑风暴的同时,国外一群年纪相仿的青年也在为同样一个议题头脑风暴,“我们教育、成长背景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为同一个议题思考,我觉得这是更大范围的头脑风暴,就是跨文化交流,我觉得很棒。”范衍说。
范衍在高中时去德国交流的项目组织者是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AFS的前身是一战时期美国战地服务团,资助学生跨国进修的第一笔钱来自变卖战争中的救护车。他很认同这个组织的宗旨——通过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消除隔阂,从而消除战争。
“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观,你很容易觉得战争和平是国家的行为,顶多你要上场打仗的时候觉得跟我有关系了,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来消除战争是个很棒的点子。”范衍说。
2014年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也引用了大楼前石碑上镌刻的那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
“中国要为自己发声”
7月的最后一周,沈怡婷处理了850多份申请表,最晚的一天加班到了八点半。这些申请表来自世界各地,属于联合国YPP(青年专业人员计划)项目。
沈怡婷每天在总部的餐厅里吃饭,都会看到不同肤色的人。她办公室的同事来自法国、意大利、菲律宾,但让沈怡婷遗憾的是,“在总部工作的中国人还是很少的”。
实际上,按照联合国会费比例计算,去年中国籍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分配名额在150至160人,而实际使用仅为70人左右,而自行投递简历成为联合国公务员的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从事了翻译工作。
所以沈怡婷很看重YPP项目,因为“这个项目可以让(中国)一些青年专家过去工作”。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国家也提出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意味着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中国政府的努力之外,我们需要中国青年的积极参与,并发挥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陈志敏说。
陈志敏认为,目前世界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中国青年除了追求个人的职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也要从全人类的角度思考如何为世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把这个世界带入一个更加向前发展的,和平、繁荣和正义的未来。”
“不能参与,就不能决策”
意大利前总理莱塔(Enrico Letta)应邀出席了YICGG 2015的开幕式,他表示,青年参与全球治理非常重要,“我们不仅需要这种参与,而且需要去鼓励和帮助”。他认为,全球治理往往不具备足够的灵活性,需要使其更具灵活性来迎接青年的参与,目前大多数机会都由大学提供。“大学体系是有力推进青年参与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学之间建立国际交流非常重要。”
2015的YICGG大赛以青年与食物安全创新主题,将比赛地点从学校搬到了米兰世博会。作为筹备者和参赛选手的复旦大学2012级国际政治系本科生金忆茗一边紧张地准备着自己的提案,一边设计着去年关于移民教育的优秀提案在世博会的互动展示。
今年他们把往届五个优秀项目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实物等相结合的形式陈列于展厅,向游客展示。他们同时组织参赛选手和组委会成员,穿着YICGG统一T恤来一次馆内快闪活动。
比金忆茗大一届的钱璟也是2015YICGG大赛的参赛者。他曾参与过2013年的大赛,现在还和大赛中的新西兰队友保持着联系。
新西兰队友在农业发展和女性独立方面有许多自己的见解,一年后,钱璟和新西兰队友在上海论坛再次相遇,她邀请钱璟帮自己录制一个采访嘉宾席勒的短视频,采访中问的依旧是女性创业问题。他觉得,一些外国同学对具体领域的议题,有着“长期和专注的投入”,这也是自己所欠缺的。
“我觉得(参与全球治理)需要青年更多的呼吁和宣传”,这一次在米兰,钱璟获得了“最佳选手”的称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曾雨艾第一次参加这种国际性的比赛,这次大赛不仅让她看到了不同文化下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向她展示了同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粮食安全’不再是课本上的几行字,而是一群充满奇思妙想的人,通过智慧与行动,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地球。”
范衍很喜欢美国大选常用的一句话“Decisions are made by those who show up(不能参与,就不能决策)”,“你只有参与了,做了,才有发言的资格,才有做决定的资格。”
“可能现在很多人觉得全球治理是一个非常精英的话题,会觉得是国家领导人才会谈这些问题,而我觉得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参与的。”沈怡婷说。
提起参与全球治理对中国青年的意义,陈志敏把它看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途径,“对于生存问题不是全部的新一代中国青年而言,只有去追求更大的抱负,并把这个追求和个人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活的意义才更为丰富。”

出席YICGG 2015闭幕式的经合组织(OECD)前副秘书长包润石(Richard Boucher)表示,青年人真的开始关注一些目前全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难题是真的具有挑战性的,“如果简单,我们可以很早就会解决不至于存留至今。”
大赛赞助方、复星集团首席执行官梁信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特别强调了全球公民意识:“现在的年轻人,应该从一开始就有全球公民意识,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想法。你获得的越多,承担的也应该越多,而你承担的责任越多,领导力就越强。”
从更大的方面来看,“全球正处在一个代际更迭的时代,加上互联网,给了年轻人特别好的做事和创业机会。YICCG的意义就在于,它引领年轻人认同全球基本的价值观,并且勇于行动,从身边做起。”梁信军说。
(复旦大学张涵和汤禹成对本文亦有贡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