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机制将更突出务实合
2019年04月22日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阅读量:4918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万淑艳北京报道】中国总理李克强将赴克罗地亚举行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正式访问克罗地亚。“16+1合作”将进入第八年,多位欧洲问题专家认为,“16+1”机制将更突出务实合作,做大做强合作项目,多抓特色合作项目和领域。

“16+1合作”取得多项积极成果

中国前驻欧盟使团团长关呈远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与中东欧的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访问欧洲,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在中欧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增强、共识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将会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共识。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16+1”智库网络秘书长刘作奎介绍,“16+1合作”砥砺前行,克服了诸多困难和考验,取得了多项积极成果。政策沟通继续推进,民心相通成果显著,大型投资项目落地中东欧国家,增加了合作的务实成色。

过去一年,山东玲珑轮胎投资9.94亿美元在塞尔维亚自贸区内建设1362万套高性能子午线轮胎项目,是“16+1合作”框架下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的绿地投资项目之一;中国路桥公司获得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跨海大桥项目,是中国基建企业在欧盟市场第一个使用欧盟资金实施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紫金矿业斥资12.6亿美元收购塞尔维亚铜矿开采及冶炼企业RTB Bor 63%的股份。

“在‘一带一路’与欧洲的互联互通方面,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高速增长成为重大标志性成果。”刘作奎说,截至2018年,中欧班列开通6年,累计开行突破1万列,仅2018年上半年就开行2490列,同比增长69%。同时,原来存在的回程空载问题也部分得到解决,2018年返程班列已达去程班列的69%。

欧盟由质疑到采取具体行动

自“16+1合作”出台之后,欧盟内部就有较多的质疑声音,并就“16+1合作”的政治动机提出了自己的关切。

对此,关呈远认为,“16+1”机制在质疑声中不仅存在下来,而且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合作进入更深层次,“16+1合作”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的,符合双方的利益,同时也符合欧盟的利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过去一年,欧盟明显由质疑转变为具体应对行动。”刘作奎指出,2018年至今,欧盟陆续出台了互联互通新战略、欧盟外部投资安全审查机制等,或多或少都针对中国对欧包括对中东欧的互联互通和投资行为。欧盟还加强了其他针对中国投资的立法约束。这些新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加强规则围堵,同时要求中国提升合作透明度与合规性。

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在2020年下半年德国轮值欧盟理事会主席期间,计划举行一个由欧盟成员国、欧盟机构和中国领导人参加的欧中峰会,过去欧中峰会只有中国和欧盟领导人参会,“此举针对‘16+1合作’的意图较为明显。”刘作奎说。

此外,刘作奎认为,中美贸易战及美国强化投资安全审查对中欧关系乃至“16+1合作”也具有广泛、直接的影响。欧洲对中国投资的防范有美国背后支持的影子。美国在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使用华为5G技术等方面,极力拉拢中东欧国家选边站队,对“16+1合作”形成压力。

对此,关呈远认为,外部势力不管怎样制造阻力,都不能阻挡“16+1合作”不断向前推进。刘作奎则表示,“16+1合作”应统筹兼顾,着眼大局,通过推进第三方合作、融资方式改革等方式处理相关挑战。

“16+1合作”步入深水区

关呈远认为,当前世界局势面临很大变化,欧盟如何继续推动一体化,如何处理和协调与中国、美国的关系,中国与中东欧如何深化合作,或将是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主要谈及的话题。中国与中东欧、欧盟应加强合作,管控分歧,在合作中减少误解,增进共识,为合作打下新的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刘作奎看来,“16+1合作”已步入深水区和换挡区间,未来将更突出务实合作,做大做强合作项目,多抓特色合作项目和领域,比如地方合作、旅游合作、中小企业合作等。

此外,刘作奎表示,未来要更注重将中国的新政策、新改革举措投放到“16+1合作”,突出互利共赢。中国刚出台的《外商投资法》在市场准入、外部投资支持等方面释放多重利好,有助于惠及中东欧国家,激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的步子将会越来越大,释放给世界的机遇将会越来越多。

“同时,提升合作框架的包容性,改革现有机制,必要时吸收新的国家加入,开放会员和观察员制度,放大合作效应。”刘作奎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