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开放之路,如何越走越宽广
2025年10月14日  |  来源:浙江在线  |  阅读量:316

  提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是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引擎。浙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省份,要以更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更广视野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更大魄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


   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记者 肖国强 张竞聪 责任编辑 李雅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正经历深远变革,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把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注入强劲动力?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对外开放“桥头堡”,如何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本报记者就此采访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

  到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黄仁伟: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发达市场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萎缩。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指出,关税正在对国际贸易体系造成80年来“前所未见”的破坏。全球在世贸组织条款下进行的贸易占比已降至72%,并且可能进一步下滑。这种“逆全球化”思潮导致传统发达市场需求收缩,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预期被下调至0.9%。

  二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在全球市场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尽管面临外部环境挑战,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今年前7个月,中国进出口高技术产品5.1万亿元,同比增长8.4%,对同期中国整体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45.4%。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供给+消费双中心”转型。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新型智能硬件等新兴产业领域,中国已达到领先水平,带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全球经济社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三是中国对外投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前三,2024年达1627.8亿美元,连续9年占全球份额超过10%。我们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不仅是资本输出国,更是技术、标准和模式的输出国,正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重塑价值链。

9月17日,一列中欧班列驶出义乌西站。 共享联盟·义乌 吕斌 摄

  概括地说,当前我国已形成以发达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并举,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和对外投资并举,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并举为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些新的变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制度型开放的发展相互结合和促进,共同推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走深走实。

  尽管如此,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还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首先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关税冲击。一些西方国家的经贸限制措施不仅损人害己加剧通胀风险,也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其次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调整与深化。一些大国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视为战略竞争,并散布“债务陷阱”“地缘政治工具”等不实论调。同时,部分共建国家政局不稳、政策反复,以及民族、宗教矛盾等内部问题,也为项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带来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在海外运营时,也面临对当地法律法规、营商环境、劳工标准和文化习俗的适应难题,以及合规管理的挑战。

  挑战之下,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们突破围堵、化危为机的根本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我们唯有主动搏击风浪、在开放中学习开放,才能锻造真正的竞争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核心动力,更是我们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并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大国担当。

  开辟对外开放的新天地

  记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新天地。您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着哪些积极作用?

  黄仁伟: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10多年来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成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一是带动我国巨大的优势产能走出去。共建“一带一路”优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中国铁路、港口、电力、通信等领域的优势产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助力弥补全球基础设施短板。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仅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达7300亿美元,而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每年只能满足300亿美元,中国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制正在弥补这个缺口。第二,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产业链整体向外延伸,特别是境外产业园区的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发展经验的成功移植。如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区等,吸引大量中资企业入驻。这些园区不仅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还实现本土化运营,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提升工业化水平。三是为中国电商“走出去”提供新通道。“丝路电商”作为数字贸易合作的新亮点,已成为多双边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截至今年6月,中国已与35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伙伴关系,建成120个线上线下国家馆、65个直采基地,举办超百场电商培训活动。四是提升我国物流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形成以中欧班列、丝路海运、空中丝绸之路为支撑的全球物流网络,推动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之一。

  记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未来我国应如何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黄仁伟:首先是要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共建“一带一路”要从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主转向“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齐头并进。除了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这些看得见的硬设施,在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环保等软项目方面,我们也要加大投资的力度,同时在社会、民族、宗教方面对当地进行深度了解,真正做到民心相通。在规则标准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增加透明度、公开招标,另一方面要将当地国家的法律和中国法律相结合,形成有效实施的规则,进而逐步改进目前通行的西方市场规则。此外,中国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安全和政治稳定方面的合作,将共建“一带一路”与地区治理相结合,如在反恐、环境治理、公共卫生等问题上与当地政府联合,让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试验田。

  其次是要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可依靠的重要战略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决不是关起门来打造封闭运行的国内大市场,而要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基础,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再次是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其核心在于主动对标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通过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制度堵点,促进各类要素高效流动,更能以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通过参与乃至引领国际规则制定,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在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过程中,推动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精练“泳技”方能搏击风浪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在您看来,浙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哪些优势?接下来应如何进一步放大优势,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

  黄仁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省份,浙江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积累了显著优势。首先,浙江拥有连通内外的立体化大通道和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宁波舟山港作为世界一流强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三,架起了庞大的海上贸易航线网络。“义新欧”中欧班列这一向西开放的重要陆路通道,辐射欧亚大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城市。这种海陆联动、双向互济的通道体系,辅以自贸试验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共同构成浙江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的坚实基础。其次,浙江致力于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浙江深谙“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道理,软环境实力突出,尤其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面表现抢眼。再次,浙江的人才优势与独特的区域精神为其开放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四千精神”和“浙商精神”是浙江独特的精神文化财富,培育了庞大的企业家群体,目前有600多万省外浙商和200多万海外浙商,形成独特的“地瓜经济”现象。近年来,浙江进一步鲜明宣示“大人才观”,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24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已超1500万人,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4。

  浙江省委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高能级开放强省。在提升开放的水平和能级方面,我觉得浙江可从三个方面系统推进。第一,以更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今年前8个月,浙江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10万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7.0%,显示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或地区新兴市场的强劲活力。未来,一方面要依托宁波舟山港这一“硬核”资源,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的合作,拓展加密国际航运线路,同时巩固提升“义新欧”中欧班列的运营水平和辐射范围。另一方面,要发挥浙江的数字经济优势,与沿线国家共同拓展“丝路电商”合作,推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的标准规则对接,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第二,以更广视野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浙江要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在浙江集聚,向全国辐射。同时,要支持浙江企业和产品,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利用国内产业链的韧性,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第三,以更大魄力推进制度型开放。浙江,特别是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勇于进行压力测试,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政府采购等领域率先进行改革探索。其核心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稳定外商长期投资预期,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浙江的先行先试也能够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型开放提供“浙江经验”。

(作者黄仁伟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