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03日  |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  阅读量:619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具体包括人均收入的显著增长,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城镇化率突破6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人均78.2岁,等等。这反映了党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模式,也是经济发展持久力的源泉。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化大多采取效率优先模式,而这是建立在残酷竞争的丛林法则之上的,这种治理结构最后容易导致的结果是“赢者通吃”、阶层固化的社会矛盾加剧,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导致这些国家的发展凝聚力越来越弱,稳定和平衡利益冲突的治理代价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而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过度崇尚效率的发展模式,否则将可能给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等。

所以,在深刻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多重挑战面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尤其要在两大方面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数字经济,二是绿色经济。事实上,在这两个新赛道上,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比较优势,而且它与尊重和培养人才、实现共同富裕,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息息相关。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和疫情挑战共存的情况下,解决“卡脖子”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和解决因产业链供应链部分中断导致的经济冲击,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一方面,这更需要我们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用好宏观经济政策的跨周期调节能力,推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良好环境,以时间换空间,促进市场各类微观主体发挥出良好的能动性,实现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科技成果落地的转型效果。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低迷,国际政策协调的基础不断弱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与过去简单参与和融入全球化的方式有所不同,中国现在要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上海临港新片区离岸金融业的发展等。中国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与“脱钩断链”等。此外,当前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分类: 全球治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