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靠制裁化解不了难民危机
2021年11月15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838

白俄罗斯波兰边境难民危机仍在升级。联合国11日拟就这一危急事态举行紧急会议。欧盟27国大使于10日就此问题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支持对白俄罗斯进行制裁。眼下,这场危机大有外溢之势,一方面波兰指责俄罗斯在背后支持白俄罗斯,这是“国家恐怖主义”和对波兰的“混合攻击”;另一方面,白俄罗斯拒绝欧洲的指责,认为自己才是被 “混合攻击”的目标。笔者认为,由于越来越多难民滞留在边境地区,随着冬季的来临,各方的关注点应是避免危机变成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首先,西方大国对热点地区的粗暴干涉导致难民潮频发。

此次危机中的难民主要来自中东的冲突地区,白俄罗斯只是取消对难民通过的限制,而真正导致难民潮爆发的根源是西方大国对地区危机的粗暴干涉。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频繁地以反恐、人权和民主为借口,武装推翻他国政权,军事干涉他国内政。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导致地区危机扩大化和长期化,造成大量的战争难民。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截至2020年底,由于冲突、迫害和暴力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8240万,大部分难民来自叙利亚、委内瑞拉、阿富汗、南苏丹和缅甸。从小布什政府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到奥巴马政府制造的叙利亚危机,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和军事干预不仅未能根除这些地区的恐怖主义、贫困,反而导致这些国家长期处在武装分裂,部族政治盛行的状态,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国”(ISIS)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一度坐大。所以,在白俄罗斯与欧盟边界出现的中东难民不仅是一场人道主义危机,也是西方大国的单边主义外交危机。

其次,“难民潮”掺杂着复杂的经济和外交因素。

难民不断涌向欧洲不仅有战争因素,还有着更为深层的经济和外交因素。

一是,不少难民主要是经济因素驱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目前滞留在白俄罗斯波兰边境的中东难民目的地并不是波兰,而是福利待遇优厚的北欧和西欧国家。众所周知,以德国、英国和瑞典为代表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实行高福利的社会政策,因此吸引大量来自中东和北非的难民。在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中,德国因此成为最佳的“避难国”。所以,表面上看是波兰在拒绝难民进入,背后实际上是欧洲富裕国家不想再背上“难民包袱”。

二是,难民危机有着明显的外交操作痕迹。白俄罗斯是个内陆国家,但由于与欧盟成员国的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比邻,理论上使其成为非法移民进入欧盟的通道之一。过去由于白俄罗斯实行严格的签证管理政策,使得取道明斯克进入欧盟的难民数量很少。2021年7月,为了反击欧盟的全面经济制裁,卢卡申科宣布在难民问题上采取“不合作”立场。选择打“难民牌”并不是卢卡申科的发明,早在2013年土耳其就曾利用难民问题向欧盟施压。而波兰等国将此次难民危机描述为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向波兰发动“新型战争”,难民危机不仅损害了白俄罗斯与欧盟本就残存不多的政治信任,而且还把俄罗斯也拖入外交“口水战”。俄罗斯与欧盟的矛盾从之前的意识形态、地区安全、能源安全等领域,一步一步地扩大到社会领域。

第三,难民危机凸显全球治理迫切需要回归多边主义。

难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不稳定,除了对难民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更需有效解决贫困及社会稳定问题,特别是消除难民来源国的冲突根源。全球问题必须依靠全球合作,无论是欧盟国家,还是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都是“地球村”的成员国,都需要就难民、贫困、发展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全球性问题进行合作。

解决包括难民问题在内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回归多边主义。各国需要合作,而不是相互指责。只有将人类共同命运置于价值观、政治制度之上,只有坚持包容的发展观和国际观,人类社会才能在危机面前有所作为。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