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在开放合作中共建韧性全球化
2021年08月02日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阅读量:3170

7月29-30日,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以“开放融通,国际合作共建韧性全球化”为主题在京举办。来自50多个国家400余位国内外政府代表、驻华使节、国际组织及商会负责人以及学者等受邀与会,围绕国际热点议题展开研讨。

当前,人类正面临病毒变异传播、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特别是新冠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疫情持续影响着全球人员流动与经济复苏发展,加剧了国家间隔阂与摩擦。使全球化发展更具韧性、更可抗击全球性冲击不利影响,需要各国增进互信与团结,创新思考如何在有效防控疫情同时加强开放与合作,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更多信心与动力。

2021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开局之年。站在时代的重要关口,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和平相处,共同推进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符合中国国家发展利益与需求。

目前,中国经济正强劲复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为全球经济加快复苏注入了能量,也给世界各国增添了信心。随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看好中国经济及中国市场发展潜力,期待在中国进一步开放中与中国加强经贸投资合作也是跨国企业等普遍共识与期待。

近年来,气候变化危机、贫富差距拉大、民粹主义崛起、全球治理体系滞后等全球性问题挑战加剧了全球化的脆弱性,新冠疫情暴发更是一度使全球化陷入停滞,美国国际资本市场也多次出现历史性熔断。因此,后疫情时代的新型全球化应向着更加包容平等、互利共赢、合作团结方向发展,在开放融通与互信合作中共同应对人类面临全球性挑战,打造韧性全球化。其中,中国在这一链条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中国如何在自身发展同时展现更多大国担当,更好向世界讲述中国,并与国际社会就应对全球性新问题新挑战加强合作是国际社会广泛关心的话题。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面临加强国际传播、打造国际新叙事重任,将致力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使真实全面客观的中国被世界更多人了解,以改善中国国际形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影响力,增进中国与世界互信与友好合作。当然,这需要中国与西方世界共同作出改变,中西均可少一些宏观理念倡导对峙,在认可自身特殊性同时更多强调共性,在展现自身同时更多了解对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并设身处地理解其发展逻辑、思维方式。同时,二轨外交也往往可以更加丰富灵活而细腻亲和的方式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与友好,专家学者、退休官员及社会组织、企业、媒体、智库等可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政冷经热是当前中国与美欧等国关系现状。疫情之下中国与欧盟等经贸投资增加显示了跨国企业及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反映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需求旺盛。但不可否认,疫情防控对人员流动的影响及国家间政治关系不确定性增加了跨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的难度,也令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有所增加。新冠病毒或将长期与人类共存,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应急管理高效化相结合或将是疫情防控趋势。

随着疫情总体趋缓,国际上边境开放已是大趋势,企业发展存在生命及行业周期,我国在做好防控同时适度对等开放,为国际人员商品流动逐渐创造便利,进一步营造公正、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也是跨国企业及国际商会的殷切期待。

中美、中欧政冷经热局面也说明,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双方依然有合作基础。例如虽然《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遇到了挑战,但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与欧盟国家在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仍有合作机会。中欧可在半导体、生物医药、疫苗开发、可持续发展等很多新型高技术领域进行新的对话、发展新的机遇。对此,各方增信释疑需要大家抱以坦诚交流态度,运用底线思维,寻求最大共识,在相互接触 、公平竞争中增进互信与相互依赖。

未来三四十年,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期实现碳中和,缓解全球气候危机。这是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疫苗鸿沟、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应对疫情及气候危机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也需要中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与第三方市场合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等计划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完善作用,特别是亚投行、世界银行等国际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加强机制化合作,为世界基础设施建设倾注更多支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