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栋:印度不愿意加入RCEP的六个重要原因
2020年11月18日  |  来源:中国网  |  阅读量:2907

经过7年的谈判,印度最终还是在RCEP的签字仪式上缺席了。如果说对RCEP不感兴趣,印度还是参加了7年多的艰苦谈判。这本身就反映了印度要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强烈意愿。但要说有诚意的话,印度又在最关键的时候退却了。这让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非常失望。印度做此选择,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

一是,殖民主义经历让印度对国际经贸协议保持警惕。在历史上,印度殖民化进程就是从一些经贸条约开始的。英国与一些封建王公签订的各类“资助条约”,是对印度的一些地方进行间接统治的一种手段。独立以后,印度对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和相关条约,一直非常警惕,对自己不能主导的国际机制持消极态度。

二是,加入国际经贸机制的不良记录。印度与很多国家的经贸合作,都没有实现发展制造业、改善国际收支的目标。目前,印度对外经济交流中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劳动力、语言和竞争机制优势,与最想发展的制造业没有多大的关系。印度有世界上最年轻、英语最好、规模最大的劳动力库,劳动力输出是印度外汇的主要来源。从商品贸易的角度来看,印度最有竞争力的是仿制药。这依赖于印度人在西方医药企业的工作经历,以及印度在国际知识产权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并非是因为印度的医药制造技术先进。所以从理论上讲,加入RCEP将对印度这样的大经济体是有益的。但在客观上,印度的制造业,不仅难以与中国竞争,甚至连东南亚国家也竞争不过。所以,印度非常担心,加入RCEP以后不仅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反而对现在的制造业构成更大的冲击。

三是,国内利益集团的抵制。印度是一个重工商轻市场的国家。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是被少数几个大的家族企业控制的,市场竞争水平不足。这些企业虽然是民营企业,但由于自身的垄断地位,以及与政府之间的长期利益合作关系,成为事实上的特权资本。一旦印度加入RCEP,为了兑现国际承诺,必然要在国内进行改革,因而会伤害到这些工商界巨头的垄断利益。同时,印度的广大中小工商业者,也不愿意看到外资大规模地进入自己的领域,冲击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生存方式。这样一来,印度经济的供给端缺少竞争,效率不高;经济的消费端缺少规模,效益不足。这一经济结构既困扰着印度经济,也使得印度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开放。

四是,印度的政治特征。加入RCEP不仅是一个国际承诺,也将是对国内经济结构进行改革的一个承诺。前者相对容易,后者则难度较大。改革既是痛苦,更是充满政治风险的。但如果不进行国内改革,印度就无法从国际竞争中获准。虽然当前的印度政府是几十年来最强势的政府,莫迪总理是几十年来印度最有权力的总理,但在这一点上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

五是,印度的谈判手段没有生效。为了获得有利的谈判地位,印度在过去几年中不仅没有主动降低关税,以提前对标、适应RCEP的规则,反而找借口不断提高关税。印度试图借自己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从RCEP中获得特殊的待遇和地位。印度反复强调印度关税的基准年,要从2014年延后到2019年,因为2019年印度关税的税率更高。这种谈判手段,显然是不能被RCEP的其他成员方认可的。

六是,政治安全挂帅。印度试图把自己的市场有选择地向部分国家开放,不愿意给中国等国家提供机会。事实上,进入2020年以后,印度在国际经贸关系中,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大幅度后退。印度以边界争端为借口,打压中国企业,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几百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印度是把自己的国内市场,作为与中国甚至与美国进行战略博弈的牌来打的。一旦加入RCEP,印度将受到更多的国际约束,这些牌就不好打了。

近几年来,印度处于各方拉拢的地位,使得在各方之间游走成为印度的外交习惯。在RCEP的谈判中,印度本来是想故技重施,利用中国与日本等国之间的“矛盾”。但是很显然,RCEP的绝大多数成员方,并没有走进印度所设想的“套路”。是继续走自力更生但低速、低质的发展道路,还是为了更快的、更健康的发展而在国内进行大力改革,调整自己看待外部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对印度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张家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