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第三届“中国制度体系知识讲习班”成功举办
2020年08月12日  |  来源:复旦国务学院  |  阅读量:13310

8月2日至7日,第三届“中国制度体系知识讲习班”于线上成功举办。讲习班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制度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旨在研讨中国制度体系学理逻辑、传承中国制度体系理论知识、传播中国制度话语体系。自2018年起,在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制度体系知识讲习班”的基础上,本届讲习班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520余名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报名申请。为充分满足青年学者、高校学生对中国制度体系知识的需求,同时结合线上授课的便捷优势,讲习班组委会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与筛选的基础上,最终择优录取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海德堡大学、巴黎政治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在内的200余名学员,先后有17名校内外专业教师进行线上授课。

本届讲习班的课程设置更加全面、科学,既有介绍宏观层面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的课程,也设置了重点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具体政治制度的课程。此外,除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梳理和理论分析外,还设置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课程内容。同时,还有比较历史与中国政治发展的课程。总体而言,本届讲习班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不同层次、不同逻辑的中国制度体系知识。

8月2日,在开班仪式结束后,陈明明教授为讲习班学员贡献了首场讲座。陈老师从政治学本质上是历史的这一命题出发,围绕现代国家建设、现代国家建构的中西比较等方面内容来分析了中国政治的发展。郭定平教授从历史沿革、与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内容来具体分析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李俊清教授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定义出发,结合近期世界热点民族问题,深入浅出地将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呈现出来。

8月3日,刘建军教授从当代中国制度体系的来源、古代制度解决的基本问题以及政治制度的更新等五个方面内容来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与当代政治所面对的问题。唐亚林教授从经典理论范式出发,具体通过贯穿如何看待政党、如何看待政党制度等议题来分析了中国的政党制度。陈周旺教授主要围绕中国政治社会变迁的空间、社会主义民主自治的试验场、国家与社会的粘连处等六方面内容来分析中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月4日,熊易寒教授指出移民不只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或经济学问题,也涉及公民权利的配置,中国的户籍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地方性公民权。李瑞昌教授从中国应急管理制度的发展历史、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向学员们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应急管理制度。孙力教授主要围绕现代化进程中的军队转型、近代中国政治需求和军队的失控等四大命题,对中国的军事制度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军事改革进行了深入讲解。

8月5日,周帆副教授就“一国两制”构想与特区制度确立、特区政治制度体系、香港特区制度的实践等内容来分析了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孙培军老师具体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与作用、基本内涵、实现路径等内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孟捷教授从半无产阶级化农民工、竞争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主义政党国家等三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了中国经济制度的内在结构。

8月6日,臧志军教授具体围绕人大六法、选举与投票、党对人大领导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内容来分析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随后探讨了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张骥副教授则以中国的外交制度为核心,阐述了中国外交体制的决策逻辑和运作过程,强调外交决策权在中央。苏长和教授则立足于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生动诠释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世界政治意义,提出中国追求的政道是天下为公而非天下为私。

8月7日,王正绪教授从中国政治模式、政治秩序的内涵与外延、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模式等三方面入手,向学员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的政治模式与政治秩序。李辉教授具体围绕腐败与权力监督、认识腐败的几个核心问题、十八大以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以及中国的权力监督和反腐败制度等四方面内容,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国家监督制度。

在完成各项授课任务后,讲习班进入结业环节。副院长熊易寒教授宣布了本届讲习班评选出的32位优秀学员,政治学系系主任刘建军教授、外交学系系主任张骥副教授、公共行政系副系主任张平副教授等分别介绍了各系的基本情况,解答了与会学员提出的问题,并听取了学员们对于讲习班的建议。至此,为期六天的第三届“中国制度体系知识讲习班”圆满结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