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新质生产力与“一带一路”金色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结合深化经济走廊建设和机制化建设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做主旨演讲。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非常清晰,即惠民生、高标准和可持续,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角度,都还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李向阳直言。例如,基础设施项目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性,如何使其马上惠及民生?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以西方国家、国际组织还是东道国的需要为标准?可持续的概念则更广泛。那么,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未来10年之路如何走?
在路径选择上,李向阳给出两点建议:其一,深化经济走廊建设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奠定微观基础。
“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种特殊微观载体。”李向阳表示,经济走廊是通过特定的地理标识与运输通道把沿途经济体联系起来的机制。“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下的很多国际经济合作机制不同,比如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区安排都是要开放利用成员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而经济走廊则主要是解决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李向阳指出,国际上经济走廊的发展往往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狭义的运输走廊,主要发挥降低运输成本的功效。二是围绕运输走廊布局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拉动沿线经济的发展,从而拓宽经济走廊。三是以贸易便利化为核心,促进跨境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夯实经济走廊。四是成员国之间的政策战略协调,形成广义的跨境经济走廊。在过去十年里,我们的建设大多停留在前两个阶段。
“经济走廊的这种深化和升级实际上是一个构建区域价值链的过程。”李向阳建议,面对美西方在价值链领域的“去中国化”压力,我们应以深化经济走廊为方向,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价值链。为此,第一,要顺应GVC(全球价值链)重塑的“区域化”或“本土化”发展趋势,以新发展格局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推动基础构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区域价值链;第二,以市场化为导向,发挥政府在深化经济走廊建设中的特殊作用;第三,协调创造新优势与开发利用比较优势的关系。
其二,机制化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带一路’要真正发挥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必须要推进机制化建设。”李向阳表示, “机制化建设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从‘一带一路’给沿线带来的收益角度来说,未来最大的潜力是机制化建设。”
李向阳表示,无论是出于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是应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对冲机制,中国都需要推进“一带一路”的机制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