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巴厘岛首会,双边关系或进入新阶段?
2022年11月17日  |  来源:复旦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  |  阅读量:3871

正式会晤前双方持续释放善意

在双方元首会面之前,两国之间的一些外事活动便开始为元首会面铺垫友好氛围。

据彭博社报道,日前中国气候问题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气候特使克里在埃及的COP27会议上进行了非正式磋商,磋商的内容包括了遏制甲烷等问题。此前,由于佩洛西不顾中方反对窜访台湾一事,中美两国的气候谈判一直处于中断状态。气候议题是中美两国在贸易纠纷之后最重要的“粘合剂”,两位气候特使良好的私人关系也有利于为缓解两国紧张氛围、铺陈善意。

两国元首会面前的另一个细节同样能体现双方诚意:据彭博社报道,美方配合了中国对新冠疫情防控的要求,包括进行核酸检测、为美方随行记者配备N-95口罩等等。与之类似的是,《卫报》关注到即使在会面时拜登有轻度感冒,但中国领导人仍然热情地在镜头面前与其握手,这一密切接触被西方媒体解读为两位领导人均愿意建立更好的工作关系。

除此之外,两国元首在正式会晤之前的讲话也充分秉持了这种善意。根据白宫官方的新闻通稿,拜登首先简单回顾了两人良好的私人关系,并强调自己致力于保持两人间的沟通渠道畅通,以及“世界期待中国和美国在应对从全球气候变化到粮食安全议题方面共同努力、发挥关键作用。”而中国领导人同样回顾了过去两人的沟通并强调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再次强调“世界期待中美妥善处理两国关系,我们要与各国一道,为世界和平增添更多希望,为全球稳定增添更多信心,为共同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超预期的三个多小时会晤时长

形成一定共识

在此基础上,两国元首面对面的正式会谈被普遍看作更有成效。除了继续强调两国应该负责任地管理竞争之外,两国领导人对对方关切的议题都有积极的回应。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领导人强调了“中国从来不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不干涉美国内政,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而根据美国的通稿,拜登再次详细阐释,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美国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世界利益。

在此基础上,两国元首进一步强调了既有共识,包括重建双方既有的公共卫生、农业和粮食安全工作小组、保持工作层面沟通、保持中美人文交流。《以色列时报》援引绿色和平组织专家的观点称,“来自巴厘岛的消息显示,北京和华盛顿已经找到了一个出口,避免地缘政治污染气候参与,这将有助于缓和COP27的紧张局势”。加上会议前中美两国气候特使的良好互动,各方都期待在元首会议结束后中美的气候合作将逐步恢复。中美两国在气候问题的共识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西班牙气候部长特蕾莎·里贝拉(Teresa Ribera)对路透社表示,两个最大的排放国和经济体的和解能为气候谈判注入活力,世界也需要其合作和更雄心勃勃的减排承诺和援助承诺。在双方既有共识的基础上,双方元首同意在之后让国务卿布林肯访华进行进一步会谈。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国务院的一位高级官员透露称,布林肯访华这一行程将在明年年初进行。

最后,在双方会谈结束之后,拜登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的信息也进一步释放了良性信号.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时,拜登明确表示其相信没有必要出现新的冷战,他与中国领导人多次会面,双方坦诚相待,同时他不认为中国近期有任何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这一回答无疑呼应了美国情报机构炒作中国加剧台海紧张一事,有助于缓解佩洛西访台之后日益紧张的台海局势,他同时还强调,两位领导人都同意建立特定机制来处理两国的问题,比如让双方内阁成员相互会面解决具体问题——譬如国防部长奥斯汀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这一言论可能暗示中美两国目前的工作会议框架下有可能开展更多的部长级对话,以解决经贸、气候、粮食安全等一揽具体议题。

曾在两国元首会晤时为拜登提供建议的前外交官丹尼·拉塞尔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双方领导人都希望为过热的紧张关系“降火”,华盛顿注意到了意外事件迅速升级为危机的风险,而北京力求避免美国采取另一轮制裁措施,例如半导体出口管制。

中美元首的会谈释放的信号对两国经贸界带来了一定的正向影响。据亚洲新闻台(CNA)报道,财政部长耶伦在巴厘岛对记者表示,中美元首的会晤“旨在稳定美中关系,为美国企业营造更加确定的氛围。”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耶伦在会谈中计划解释近期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是基于国家安全问题而非遏制中国经济。耶伦同时表示,美国应该听取中国的反馈,“如果他们担心我们采取的行动,我们应该倾听——它们是否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在元首会晤结束之后,美中全国委员会主席克雷格·艾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次会议最终可能会产生一个新框架,“以推进建立信任措施并解决信任措施并解决双边关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双方通稿依然有差别

体现不同关注重点

当然,双方会后的官方通稿的差异仍能体现出中美的部分分歧。首先是双方均强调了领导人的坚定立场,中方仍然将台湾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将其描述为“中美关系不可侵犯的第一条红线”,而在双边关系上,中国更加强调合作共赢、抛却零和博弈心态。

美方在通稿中更倾向于在“竞争”的框架下讨论管理竞争,依然提及了新疆西藏问题。在经贸领域上,双方也可谓是“针锋相对”,双方领导人都提到了对方的贸易政策中对自己不利的那一面,拜登称“中国的国有企业伤害了美国工人和家庭”,而中国领导人则指出了美国的脱钩政策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

正因此,西方媒体对本次会面的乐观态度仍是相对谨慎的。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所长罗伯特·达利(Rovert Daly)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称,即使双方都期望更了解对方,但两国都没有改变对对方的评价或者自己目标的意向。而澳大利亚政府前顾问约翰·李(John Lee)接受Politico采访时表示,其对中国政府政策落实有所期待,认为你拜登更应该加强与盟友的合作。正如乔治城大学教授埃文·梅代罗斯接受《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采访时所说,两个领导人参加会议是为了争取时间,这次会议真正考验的“不是今天,而是在6-12个月后,我们会看到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抑或是恶化。”

中美关系“降火”

如何影响世界格局

如果说,两国元首就部分竞争与合作的共识还有待后续两国政府继续推进细节的话,双方对部分地缘政治热点议题的共识则可以视作本次元首会晤的直接成果。

首先是双方都十分关切的俄乌问题,根据白宫的通稿,两国元首重申了共识,即永远不应该打核战争,核战争之中也没有赢家,强调反对在乌克兰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核武器。新华社的通稿同样前调了中国对俄乌局势对关心,包括支持并期待俄乌双方恢复和谈,同时希望美国、北约、欧盟同俄罗斯开战全面对话。随着乌克兰在战争中解放赫尔松市,美国关于俄罗斯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担忧也逐渐提高,据《卫报》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在土耳其会见了俄罗斯情报官员,并传达了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可能后果。美国和平研究所的报告认为,莫斯科发动核打击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近期在联合国的行动以及中德双方领导人会面时中方对反对核战争的宣言都是中国希望避免核战争的努力。而对美国而言,中国领导人此时的共识非常重要,其可能在未来需要中国进一步在俄乌战争议题上对俄罗斯施压。

除了俄乌问题之外,朝鲜核问题也同样被摆上了两国领导人的谈判桌。在与中国领导人会面之前,拜登首先会见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韩国总统尹锡悦,三人在会谈中重点关注了朝核问题。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晤中,拜登转达了盟友对朝鲜近期准备继续进行核试验的担忧。在回答记者问题时,拜登明确表示,美国认为中国应该说服朝鲜不进行远程核试验,否则美国和其盟友将采取更多“防御性的行动”。拜登特意强调其防御性的措施“不会针对中国”。而在会议之前,沙利文更是直言朝鲜的行动会加强美国在半岛地区的军事存在——这是北京所不希望看到的。不过,朝鲜问题未出现在中方的通稿之中,朝鲜核试验一事发展仍留待未来观察。


两国领导人在地缘政治议题上的交流体现了美国在管理全球冲突的议题上亟需中国的合作。《南华早报》的采访中认为,美方谋求为中美关系设定议程,但需要中国向俄罗斯和朝鲜施压,“这意味着,在中期选举之后,拜登需要在外交上做更大的努力,因此他需要在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事务上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总结而言,本次首脑会晤在明面上的可交付成果虽然未能彻底扭转中美关系,但基本达到了各方期待。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赞赏了这次面对面会晤,并认为两国元首“为两国搭起了桥梁”。由于拜登已经确定不参与接下来的APEC峰会,两国下一次元首外交的时间窗口可能要在布林肯明年访华之后才能确定。但在这之前,这一“桥梁”为中美双方争取到的时间已经足够中美双方重新接触、评估双边关系,为双边关系进入新阶段打下基础。幸运的是,据Politico报道,沙利文暗示这不会是两位领导人最后一次面对面会晤。而曾经担任奥巴马和拜登外交顾问的拉塞尔认为多次的会面会成为两位领导人的跳板,两人需要将台面上的“谈话要点的文件夹”推到一边,真正重构中美双边关系。

分类: 全球治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