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重构 中国—东盟区域性产业链是否加速形成?
2020年12月02日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阅读量:5108

中新社南宁11月28日电(记者 杨陈)疫情初期,中国产品出现生产、物流等困难,导致一些东盟国家出现原材料不足、出口货物积压等现象。随着中国国内疫情趋稳,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势劲增,释放出双方产业链加速整合的强烈信号。

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各方期待

基于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东盟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相较中国优势明显。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说,东盟在资源、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和潜力,且拥有多个“10+1”自贸协定等比较开放的经济体系,促成了中国目前大量海外投资落地东盟。

规避关税壁垒也是不少电子、家电、玩具企业“撤离”中国,加速布局东盟的重要原因。

“我们上游、中游生产环节在中国,到越南进行最后工序再出口到欧美地区,便可享受低关税待遇。”凭祥三诺跨境电子深加工产业示范园行政经理张明元说,目前该公司正力推中越“两国双园”项目,共享生产环节、税收、就业岗位及出口市场之利。

此间在广西南宁出席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及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均指出,共同构建更加强健、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各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

东盟“接手”挑战不小

受成本上升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当前中国部分企业及产业链有外迁意愿,东盟能否“接手”?

张建平认为,RCEP的签署让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经济体的不同优势,细分市场和供应链,寻求更优投资机遇,这对原本拥有关税优势的东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和东盟的深度互信,将有助于这条区域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提升。”

东盟“接手”也面临多项挑战。由于大量企业逐低关税而来,外部因素施压,也让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不得不加大原产地监管,收缩转口贸易。此外,海外经营风险也将影响到区域产业链的转移。

“我们与许多从事跨境加工的中国企业交流过,大家认为国外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和周期变化、政策变化风险较高,安全起见,产业链重心还是要放在国内。”张明元说。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稳介绍,目前该公司正积极推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合作,形成风险防控和海外利益保护的合力,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

产业转移引发“产业空心化”风险?

中国花了三四十年才建立起来完整、专业、低价、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外迁会引发“产业空心化”吗?地方税收、财政及就业又怎么办?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庄国土认为,中国以中高端技术产业为主,东盟是中低端及资源类产业链,双方有着非常强的产业链互补性。中国部分产业链外迁是应对国际因素变化的明智之举,不会影响中国产业发展,更不会导致中国“产业空心化”。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正绪也认为,打造中国与东盟区域性产业链是一个好趋势。随着产业转移,中国的劳动力、投资、城市用地等向更高级别的产业发展,东盟国家也可借机提升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水平,进行产业链重组,刺激经济发展。

随着区域市场的开放,各种产业毫无疑问将形成包括上下游之间的合作。近年来,日本的东芝、松下,美国的微软、苹果等,均在中国及其他海外市场有大规模投资和构建产业链,但并未对其本国经济产生影响,造成产业空心化。

“规避产业空心化风险关键在于掌握产业链的主导权,提升本身依赖度和不可代替性,以此稳定产业链。”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