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如森:中国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交汇与交融
2021年11月19日  |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  阅读量:9395

与此同时,环渤海还通过内固外联的方式,强化同邻近地区的外贸联系,以拓展陆、海“丝绸之路”经由环渤海交汇的范围和力度。其向西北地区外贸联动的结果,是将以兰州、古城( 今新疆奇台) 、库伦( 今蒙古国乌兰巴托) 为区域中心的 3 个二级外贸市场,纳入到了天津统领下的环渤海陆、海“丝绸之路”网络之中; 到1925 年,天津对外输出的羊毛,“青海、甘肃居其五成,山陕居其成半,蒙古居其二成半,直鲁约居一成”。

环渤海往东北方向的外贸联动,主要沿铁路由长春向北,同以哈尔滨为中心,以齐齐哈尔、呼伦为二级市场的外贸网络相对接,顺东清铁路向东西两侧铺开,并受海参崴海港的节制。然而,海参崴虽将东北北部农林矿产品集中输往俄国,却很少将其工业品输入中国,故反倒让由大连输入的日本货主导了东北北部市场,结果强化了其与以大连为尾闾的环渤海外贸网络的密切联动。

环渤海往东南方向的外贸联动,是以充当上海外贸支线港的中转贸易形式体现的。直到19 世纪末期,天津、营口、烟台对上海贸易中转的依赖都很强,经由上海转入的洋货最低占三口洋货进口总值的 51%,最高竟达 92%; 土货进出口方面,历年经由上海中转的也占到了半数以上。

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由沿边口岸向内陆腹地的外贸辐射过程,与东南、东北沿海口岸由东向西辐射的程度和效果相比,明显缓弱很多。但毕竟也从整体上共同拓展了陆、海“丝绸之路”交汇的地域范围与外贸规模。

三、陆海“丝绸之路”交融与中国经济的外向化和工业化

口岸开放与陆、海“丝绸之路”的近代交汇,促进了中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网络结构的交融与完善,使引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新潮流的欧美现代工业产品和生产方式,得以通过众多通商口岸登陆并向内陆腹地辐射,进而在同国际市场

的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中,将中国传统农、牧、 工、商业纳入到近代市场化工业发展的轨道,初步实现了整个经济产业的外向化与工业化转型。

( 一) “丝绸之路”交融对中国经济外向化的促进

陆、海“丝绸之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边到内陆的渐次交汇与交融,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转型,促进了陆上和海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以近代北方最大外贸口岸天津为例,如果以其 1874 年进出口贸易总值 20560549 海关两为指数 100,那么该数值在 1891 年就翻了 1 番,达到 202; 1899 年又在 1891 年基础上再翻 1 番,达到 427; 1918 年

在此基础上再翻 1 番,达到 759; 1927 年又在此基础上再翻 1 番,达到1606; 最高的 1931 年指数为1723,进出口贸易总值为 354184894 海关两,比1874 年增长了 16 倍多。再以华北东部沿海商埠青岛为例,如果以其1902 年进出口贸易总值13130598 海关两为指数 100,那么 1905 年该指数就翻了 1 番,达到了 202; 1912 年又在 1905 年基础上再翻 1 番,达到 441; 1930 年在此基础上再翻1 番,达到 820; 最高的 1931 年指数为 929,进出口贸易总值为 121932262 海关两,比 1902 年增长了 8 倍多。而东北南部最大口岸大连,海陆运输发达,贸易额常居全国第二位,次于上海而与天津互为上下。三大外贸网络的关联与互动,又构筑起以天津为中心、以青岛和大连为两翼的环渤海陆、海“丝绸之路”外贸网络。与此同时,中国其他通商口岸及其腹地的对外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


表2显示,中国主要通商口岸的近代对外贸易均有显著进步。1928 年的出口总值和 1868 年相比,60 年间,天津增长了 103 倍,上海增长了 8 倍,广州 增长了5倍,全国口岸增长了13倍。 1928 年的进口总值和 1868 年相比,60 年间,天津增长了97倍,上海增长了10倍,广州增长了5倍,全国口岸增长了 16 倍。这些都是陆、海“丝绸之路”交融的直接成果。

( 二) “丝绸之路”交融对中国经济工业化的促进

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交融,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农牧业经济向近代市场化工业经济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其主要途径之一,是开放通商口岸和完善市场结构,把农牧产品输出到沿海和国际市场,作为机器工业提供生产原料,实现传统产业的间接工业化; 途径之二,是引入沿海或西方国家的机制工业产品、机器设备和经营模式,开办新式工厂,直接进行工业生产加工。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艰辛历程和经验教训,一再深切地表明,“发展生产力、增强国防、迅速实现工业化是不发达国家人民的殷切期望”。

作为中国北方由牧猎经济转入农耕经济最迟缓的东北地区,原本主要种植高粱、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1860 年后受当地 30 个外贸口岸拉动,种植结构快速调整,经济作物大豆从辽河扩种到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1920 年后商品率超过80%,成为东北输往国内其他地区和日本、欧美市场的主要工业原料,提升了东北的间接工业化水平。同时,大豆直接加工业也逐步发展,大 连 1907 年有油坊 18 家,1908 年增至 35 家,1919年再至 82 家; 豆饼产量 1927 年为 4000 万枚,占东北豆饼总产量的 56%,成为东北最大的大豆加工业中心。

华北经济的近代工业化,也勃兴于口岸开放后。其间接工业化的表现,是棉花、麻类、花生、大豆、烤烟等种植比率上升,形成了大面积的外向化经济作物产业区。1920 年后,黄河流域作为中国最大棉花产区,占到全国总产量的 54%;其集散中心天津的棉花出口量,绝大多数年份都超过全国棉花出口总额的半数,1931 和 1932 年竟超过 91%。华北出产棉花作为上海和日本机器棉纺织工业的原料,间接实现了华北经济的工业化。华北经济工业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青岛、天津等城市现代棉纺织工业的兴起。1920 年 后,青岛的大型日资棉纱厂,有内外棉、大康、富 士、隆兴、钟渊、宝来,华资的为华新; 天津有裕元、裕大、恒源、北洋、宝成、华新( 天津为总厂,唐山、卫辉、青岛为分厂) ; 榆次有晋华,石家庄有大兴纱厂。直接表现之二,是以青岛、天津机制棉纱为原料的乡村织布工业发展。河北高阳自1906 年从天津购入新式铁轮织机,采用工厂制经营方式,利用机制“洋纱”纺织宽面“洋布”,“在高阳、饶阳和这两处地方半径 50 里以内的无数村庄,共有织布机 15000 架进行织造,每一人家至少有一架织布机,有的人家有四、五架”。山东潍县“利用外来棉纱与当地制造之铁机,于农事清淡之际,从事织制各种布疋。……木机、铁 机 2 种合计不下 6 万张,每年各种出品约有 390万疋,总值在 1090 万元之谱”。山西平遥新式织布工业,也发展为毗连介休、汾阳的织布区,原料为榆次、石家庄、天津纱厂生产的机纱。

地处内陆腹地和边疆的西北牧区,虽开放了13 个通商口岸,但其传统畜牧业的工业化转型,尚主要表现为羊毛、驼毛、皮张、骨头等畜产品对沿海和国际市场输出的间接工业化,直接性畜产品加工业还很薄弱。直到 1930 年代,蒙旗工业“仅系单纯的原始的工艺品而已; 而出品的原料只是就其本身牲畜生产所有,加以人工制造,备为自己的最低生活的需要; 如毛毡及牛乳、羊乳、奶油、奶豆腐、奶酒、奶茶等”。手工技术的地毯编织业,以新疆最好,绥远、陕西次之,甘肃、宁夏最为简陋。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兰州机器织呢局、伊犁皮革厂等 1940 年后才有所起色。陕西的新式工厂,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沿海工业内迁才获得发展的,它们涵盖了钢铁、机器、化 工、建材、印刷、棉毛纺织、制革、制药、火柴、面 粉、酒精、榨油、碾米、打包等领域。

东南沿海地区近代口岸开放最早,传统产业的市场化工业转型也最卓著。上海的早期新式工业,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船舶修造业和出口加工业; 清末以后,中外棉纺织工业、面粉工业、火柴工业等得到快速发展。1920 年后,在上海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形成了沪东工业区、沪西工业区、浦江西岸南市工业区、浦东工业区和闸北工业区五大片区。到 1933 年,上海现代工业的工厂数、工人数、资本和生产净值,都领先于全国其它工业城市; 其中棉纺业产值占全国的37. 68%,棉织业占 49.94%,橡胶制造业占84. 88%,面粉业占41.48%,其余行业有相当一部分接近或超过 50%。在上海、宁波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辐射下,长江下游地区的现代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以沪宁铁路为轴心的江苏工矿业、以沿海地区为重心的浙江工矿业。

由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省组成的华中地区,传统产业向新式工业的转型过程,同样与陆、 海“丝绸之路”交融背景下的进出口贸易和洋务运动发展密不可分。其中转型最快的,是口岸开放最早、洋务运动最烈的湖北武汉地区,“可谓一枝独秀,其他三省鲜有如此高技术产业区”。大体而言,“近代华中地区工业化的最显著成效,体现在钢铁业、矿业和纺织业方面,其次为水泥制造业、各 类 加 工 业( 如砖茶、蛋品 等) ”。但是, “传统形态( 没有或很少机械化) 的手工业大量存在,构成民间经济力量的主干”,换言之,“近代华中地区的手工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机器生产并存,既有竞争,也有协作”。

西南边疆地区,虽然也开放了 11 个通商口岸,但传统产业的工业化转型却是中国南方最薄弱的。主要表现为通过矿产、生丝、畜产品等对区域外和国际市场的输出,实现了传统产业的间接工业化; 但直接工业生产却很少,“除个别经济部门尝试或成功利用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外,不得不说的是西南地区的大多数经济行业仍以传统的生产手段为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沿海工业大规模内迁,才为西南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因交通条件恶劣,历史欠账太多,“除去一些重工业建设、能源开发和工业中心城市崛起外,广大乡村经济仍发展不足,传统手工业的萎缩并不以新式工业的普遍建立为替代”。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