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和前途
1.加强“带”与“路”关系的研究。既牵涉“带”的国内外问题,也牵涉“路”的国内外问题,这是很大的问题,但是现在在这方面我们国内的学术成果并不多,深度更不足。
2.加强六大经济走廊之间关系的研究。六个经济走廊在这个统一倡议里应该是什么地位,对所在地区会产生什么结果,其后果之间会产生什么连带效应?
3.加强中-吉-乌铁路的研究。现在研究的很少。我是最早参与这个研究的,最早是中吉铁路,还没有乌的问题,最早是亚投行在2000年提出要修阿克苏到吉尔吉斯斯坦的铁路。铁路长度不大,400多公里,亚投行提出基本要求是年货运量不得低于180万吨,计划投资是45亿美元,即1000万美元/公里。我们算来算去,都算不到100万吨的货运量。达不到180万吨货运量,投资就无法回收,亚行是商业银行,不会无偿援助。中吉这段做的工作多一些,吉乌这段怎么办?吉乌现在在这个问题上共识是什么,矛盾还有多少?
4.加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研究。我们统计了关于六大经济走廊的学术论文,其中中亚-西亚走廊论文量是最低的,才发表十几篇文章,而中巴经济走廊是几百篇文章,很不成比例,很不正常。
5.深化对提高中欧班列(渝新欧铁路)经济效益的研究。中欧班列很多都是亏损的,亏损就不可能长期运行。《“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中说得很明确,要市场运作,长期靠政府补贴不行。
6.深化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特别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历史方面。“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的。在宣传中,特别是对外宣传上,要更关注“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如果这个做不好,在国外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
举两个例子。美国学者菲利普·霍夫曼写了《欧洲何以征服世界?》一书。其结论是:欧洲靠火药征服了世界,靠中国人创造的火药征服了世界,包括中国。大家知道,火药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的。
另一位美国学者米华健写了《丝绸之路(牛津通识读本)》,牛津出版社要求很高:第一,写这个内容的作者必须是这方面公认的权威学者;第二,语言表述适合大众阅读,而不是学术论文。书的目录是:第一章 环境与帝国。第二章 丝路萤光闪烁的时代。“荧光”就是丝绸的光泽。第三章 丝路上的生物学。第四章 丝路上的技术。第五章 丝路上的艺术。他是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丝绸之路的,这深化了丝绸之路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
我们不能只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去做工作、找答案,要有新的视角、新的材料,不能仅停留在丝绸之路是中国人创造的这个水平上。
结语
“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五年了,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对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我们在方方面面的准备还不足。最不足的就是学术界,不研究问题。应该对五年来的成绩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对“一带一路”这一巨大合作空间的建设来说,五年只是一个开始,至少需要做20-30年的规划。任何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只有不回避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自信。
(此文是11月20日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杨恕教授在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做讲座《“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周年:真实评估与未来展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