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白俄罗斯、意大利、越南——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调研情况及政策建议
2018年11月20日  |  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  阅读量:30077

浙江诸暨的海亮铜业公司的高级铜管加工项目,属于机械加工类产业,属于高能耗产业。作为龙江工业园内首批入驻企业,它在越南的投产,成功地规避了欧美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贸易壁垒。项目已经投产多年,出口欧美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推进了我国出口加工产品原产地化。相关企业如金田铜业(宁波),主要生产空调所需的铜管等。

为何选择到龙江工业园区?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如单枪匹马的投资建厂,碰到所在国各种纠纷的时候,容易因势单力孤使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要是碰上动乱等突发事件,人员的安全问题无法保障。而在中国工业园内,各种纠纷可以由园区统一解决,企业主可以安心经营企业。碰上突发事件,工业园还有实际应对经验。园区成为中国企业在境外的安全屏障。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不等于国内产业空心化,而是中国企业顺应全球化布局的必然选择,要卖产品,更要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提升其社会责任与软实力能力。在海外发展,会助益企业,会助益驻在国,最终会助益“母国”。

“一个人,一个园区”现象。在海外,往往是因为一个人,才有了一个园区,如龙江的翁明照、华坚的张华荣等,说明企业家的思路与魄力很重要,但也说明海外园区的发展充满偶然性,需要有制度建设与制度保障。

翁明照是温州人,曾在家乡从事皮革企业多年,2000年来到越南设厂,生产的皮革制品占领了越南市场75%的份额。2005年开始,越南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故此有了拿地做园区的想法。前江省长提出给800公顷,自己比较谨慎只买了600公顷,现在不做皮革了,专门做境外工业园区的运营与管理。

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是分批开展进行的。第一批于2006年11月底审批结束,共批准了8家境外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有色工业园、泰国罗勇工业园、巴基斯坦海尔家电工业园、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尼日利亚广东经济贸易合作区、天利(毛里求斯)经济贸易合作区、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经济贸易合作区、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第二批于2007年底审批结束,共批准了11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包括越南龙江工业园。

翁明照有三个具体建议,谈的很实际:第一,国家对境外园区特别是民营企业做的园区要有引导、要有支持。原来各园区之间有互动,但现在基本没了,同时建议,政府对境外园区的政策补贴不宜取消要继续延续,龙江先后两次获得共计4200万元的补贴经费,对园区来说是雪中送炭。第二,对园区的考核标准应该更加科学完善。过去的考核指标较为单一,每年投资增加多少、入园企业数量等,在园区发展初期很容易满足,但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单一考核标准已经不合适了,要根据驻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人数、社会责任履行,以及园区企业利税等综合指标去考核。现在很多园区运营方主要靠土地差价来赚钱,发展进入瓶颈期。第三,国内媒体宣传不要太刺激,要多说当地好处,而不是仅仅说中国企业好处多。 


四、进一步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政策建议

第一,摆脱“汗水经济”、“飞地经济”模式,走向智慧经济、品牌经济。目前,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物理反应多,化学反应少。笔者亲赴埃塞俄比亚、越南、柬埔寨等境外经贸合作区调研,发现诸多园区的入园企业多以劳动力密集企业为主,为欧美名牌企业做了代工,为当地社会解决了就业,但中国企业自身发展基本上是“汗水经济”,赚的是辛苦钱,生存环境并不理解。相关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接触了很多中国小商品,对中国企业的品质不信任。故此,要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基点,由点及面,增强绿地投资比重,走智慧经济、品牌经济的路子,要真正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能力。

第二,要建立多元主体开发模式。目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进行园区开发的太少,同时要鼓励驻在国或第三国企业以入资入股的方式参与“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要增强各方的经济粘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特别是要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方合作,积极吸引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企业入园。意大利的普拉托,可以说是没有围墙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此种模式值得持续关注与研究。普拉托常住人口达19万,3万多(记录在案)移民中,其中近2万为华人。华人的努力加上意大利人的时尚创意使这一小城成为欧洲最大的纺织与服装中心。华人企业对GDP贡献达14%,这里原来多是面料企业,现在生产服装,华人把产业链拉长了,各方的经济粘性也增强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到顶部